先秦儒家勇德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 “勇”的内涵及思想渊源 | 第11-20页 |
1、 “勇”字释义及内涵 | 第11-12页 |
2、 勇德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12-18页 |
(1) 原始社会的以力为勇 | 第13-14页 |
(2) 夏商时期的尚武之勇 | 第14-15页 |
(3) 西周时期的敬德之勇 | 第15-17页 |
(4) 春秋时期的理性之勇 | 第17-18页 |
3、 勇德思想的伦理学意蕴 | 第18-20页 |
二、 孔子勇德思想的建构 | 第20-30页 |
1、 孔子论勇 | 第20-24页 |
(1) 勇者不惧 | 第20-21页 |
(2) 知耻近勇 | 第21-22页 |
(3) 知仁之勇 | 第22页 |
(4) 君子之勇 | 第22-23页 |
(5) 匹夫之勇 | 第23-24页 |
2、 “勇”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第24-28页 |
(1) “勇”与“仁” | 第24-25页 |
(2) “勇”与“义” | 第25-26页 |
(3) “勇”与“礼” | 第26-27页 |
(4) “勇”与“知” | 第27-28页 |
3、 孔子践勇 | 第28-30页 |
三、 孔门弟子的勇德观——以颜回、子路、子夏为例 | 第30-35页 |
1、 颜回的勇德观 | 第30-32页 |
2、 子路的勇德观 | 第32-33页 |
3、 子夏的勇德观 | 第33-35页 |
四、 孟子对勇德思想的发展 | 第35-41页 |
1、 “大勇、小勇”——勇德的层次 | 第35-37页 |
2、 “不动心”——勇德的人格特质 | 第37-38页 |
3、 “立于志、养于气”——勇德修养论 | 第38-40页 |
4、 “大丈夫”——勇德的落实和践行 | 第40-41页 |
五、 荀子对勇德思想的补充 | 第41-45页 |
1、 荀子论勇 | 第42-44页 |
2、 勇德的养成及其修身意蕴 | 第44-45页 |
六、 “勇”的价值评析 | 第45-47页 |
1、 “勇”之用于胜敌 | 第45-46页 |
2、 “勇”之用于克难 | 第46页 |
3、 “勇”之用于自治 | 第46页 |
4、 “勇”之用于担当 | 第46-47页 |
5、 “勇”之用于进取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