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调度、管理、通信论文

电力抢修车智能调度及现场管理系统的设计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电力抢修调度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GPS 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3 GPRS 研究现状第13页
        1.2.4 电力 GIS 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4页
    1.4 本文的论文结构第14-16页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分析第16-24页
    2.1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GPS第16-19页
        2.1.1 GPS 系统组成第16-17页
        2.1.2 GPS 系统定位原理第17-18页
        2.1.3 GPS 系统的特点第18页
        2.1.4 GPS 系统在车辆定位监控方面的应用第18-19页
    2.2 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技术 GPRS第19-21页
        2.2.1 GPRS 的网络结构第19-20页
        2.2.2 GPRS 业务的具体应用第20页
        2.2.3 基于 GPRS 数据传输技术第20-21页
    2.3 地理信息技术 GIS第21-23页
        2.3.1 GIS 概述第21页
        2.3.2 GIS 系统的主要功能第21-22页
        2.3.3 GIS 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电力抢修车智能调度及现场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第24-28页
    3.1 系统现状第24页
    3.2 系统业务流程第24-26页
        3.2.1 故障申报第26页
        3.2.2 故障派单第26页
        3.2.3 接单抢修第26页
        3.2.4 故障回访第26页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第26-27页
    3.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4章 电力抢修车智能调度及现场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第28-39页
    4.1 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第28-29页
        4.1.1 安全性第28页
        4.1.2 稳定性第28-29页
        4.1.3 良好的扩充性第29页
        4.1.4 采用专用的传输通道第29页
    4.2 系统的硬件及网络架构分析第29-31页
    4.3 系统的软件分析第31-32页
        4.3.1 系统网络结构选择第31页
        4.3.2 系统软件结构第31-32页
    4.4 系统模块功能设计第32-35页
        4.4.1 控制中心软件功能模块设计第33-34页
        4.4.2 车载终端软件模块设计第34-35页
        4.4.3 接口环境设计第35页
    4.5 数据库设计第35-38页
        4.5.1 数据库的选择第35-36页
        4.5.2 数据库的设计原则第36-37页
        4.5.3 数据表的设计第37-38页
    4.6 系统配置设计第38页
    4.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5章 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第39-49页
    5.1 ASP.NET 开发环境第39-40页
        5.1.1 语言支持第39页
        5.1.2 ASP.NET 应用程序第39页
        5.1.3 计算机配置第39-40页
    5.2 Visual Studio 2008 开发工具第40-41页
        5.2.1 Visual Studio 开发工具简介第40页
        5.2.2 Visual Studio 2008 新特性第40-41页
    5.3 应用 Dijkstra 算法实现最短路径功能的设计第41-44页
        5.3.1 Dijkstra 算法思想第42页
        5.3.2 Dijkstra 算法步骤第42页
        5.3.3 Dijkstra 算法的 C第42-44页
    5.4 系统开发与实现第44-47页
        5.4.1 控制中心软件功能与相关界面第44-46页
        5.4.2 抢修车功能第46-47页
    5.5 实施基础及过程第47页
    5.6 创新点及效益分析第47-48页
        5.6.1 本系统的创新点第47页
        5.6.2 效益分析第47-48页
    5.7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6.1 总结第49页
    6.2 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压变频调速节能技术在凝结水泵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电站锅炉内换热器管阵列的声传播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