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实践层面的问题 | 第10-12页 |
一、 高考移民 | 第11页 |
二、 异地高考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进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我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大学招生制度的历史渊源——科举招录的地域分配原则 | 第15-16页 |
第二节 从身份到地域的转变 | 第16-21页 |
一、 我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演变(1927—1949) | 第16-19页 |
二、 我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演变(1949—1978) | 第19页 |
三、 我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演变(1978至今) | 第19-21页 |
第三节 一脉相承的教育行政体制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我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24-33页 |
第一节 招生指标制度的规范基础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具体实施 | 第25-27页 |
第三节 影响大学招生指标分配的因素 | 第27-32页 |
一、 财政因素 | 第27-30页 |
二、 人事因素 | 第30-31页 |
三、 高校自身利益考量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权利底线 | 第33-46页 |
第一节 制度与权利理论——认真对待权利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大学招生指标制度对应的权利——平等受教育权 | 第36-39页 |
一、 受教育权的规范分析 | 第36-39页 |
二、 受教育权的平等保护面向 | 第39页 |
第三节 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审查基准 | 第39-43页 |
一、 程序上的合法性 | 第40-42页 |
二、 理智区分说——事物的本质与充分的理由 | 第42-43页 |
第四节 大学招生指标制度的权利考察 | 第43-46页 |
一、 大学的本质 | 第43-44页 |
二、 相关的理由的比例原则审查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件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