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0.1 《集异记》的版本及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0.1.1 《集异记》版本 | 第9-10页 |
0.1.2 《集异记》的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0.2 本文内容概况 | 第11-12页 |
1 《集异记》中的神鬼故事类型 | 第12-26页 |
1.1 人神、人鬼相遇 | 第12-22页 |
1.1.1 人神相遇 | 第12-19页 |
1.1.2 人鬼相遇 | 第19-22页 |
1.2 道术灵异 | 第22-26页 |
1.2.1 变身术 | 第22-23页 |
1.2.2 黄白之术 | 第23-24页 |
1.2.3 投符之术 | 第24-26页 |
2 《集异记》中的神鬼形象 | 第26-36页 |
2.1 神仙形象 | 第26-31页 |
2.1.1 神仙的服饰与居所 | 第28页 |
2.1.2 神仙的行为 | 第28-31页 |
2.2 鬼魂形象 | 第31-36页 |
2.2.1 鬼魂的形象 | 第31-32页 |
2.2.2 鬼魂的行为 | 第32-33页 |
2.2.3 鬼魂的形象类型 | 第33-36页 |
3 《集异记》神鬼故事的内涵 | 第36-46页 |
3.1 对非现实世界的想象 | 第36-37页 |
3.1.1 仙界的美好 | 第36-37页 |
3.1.2 冥界的恐惧 | 第37页 |
3.2 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 第37-43页 |
3.2.1 对修道成仙的热衷以及成仙的艰难 | 第38-40页 |
3.2.2 反映唐代由盛而衰的社会现实 | 第40-42页 |
3.2.3 反映唐人的精神生活 | 第42页 |
3.2.4 展现唐代佛道两家的斗争 | 第42-43页 |
3.2.5 表现道家在医学上的贡献 | 第43页 |
3.3 命定观与报应思想 | 第43-46页 |
3.3.1 命定观 | 第43-44页 |
3.3.2 报应思想 | 第44-46页 |
4 《集异记》神鬼故事与唐人神鬼观念 | 第46-52页 |
4.1 唐人神鬼观念 | 第46-49页 |
4.1.1 唐人神仙观念 | 第46-48页 |
4.1.2 唐人鬼神观念 | 第48-49页 |
4.2 唐人神鬼观念对《集异记》神鬼故事创作的影响 | 第49-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