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3-18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8-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第2章 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美丽乡村 | 第23-24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4-26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 第24-25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 第25-26页 |
2.3 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2.3.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6-27页 |
2.3.2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川东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29-34页 |
3.1 川东地区的区域性特点 | 第29-31页 |
3.1.1 丘陵山区地形特征明显 | 第29-30页 |
3.1.2 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分布不均 | 第30-31页 |
3.1.3 人口外流量大人均经济占有量小 | 第31页 |
3.2 川东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31-32页 |
3.2.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31-32页 |
3.2.2 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2页 |
3.2.3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 | 第32页 |
3.3 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川东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以宣汉县洋烈新村为例 | 第34-47页 |
4.1 洋烈新村概况 | 第34页 |
4.2 洋烈新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 | 第34-40页 |
4.2.1 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 第34-35页 |
4.2.2 产业发展有所突破 | 第35-36页 |
4.2.3 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变 | 第36-37页 |
4.2.4 扶贫工作有序进行 | 第37-39页 |
4.2.5 文化活动积极开展 | 第39-40页 |
4.3 洋烈新村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4.3.1 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 第40页 |
4.3.2 农业技术水平不高 | 第40-41页 |
4.3.3 生态环境维护难 | 第41页 |
4.3.4 文化活动不够丰富 | 第41-42页 |
4.3.5 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明显 | 第42页 |
4.4 洋烈新村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2-45页 |
4.4.1 自然条件的制约 | 第42-43页 |
4.4.2 历史因素的制约 | 第43-44页 |
4.4.3 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 第44页 |
4.4.4 农村空心化问题依然存在 | 第44-45页 |
4.5 洋烈新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 第45-46页 |
4.6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国内外乡村建设的经验启示 | 第47-54页 |
5.1 国内乡村建设的典型 | 第47-50页 |
5.1.1 浙江安吉生态村建设 | 第47-48页 |
5.1.2 江西婺源旅游村建设 | 第48-50页 |
5.2 国外乡村建设的典型 | 第50-52页 |
5.2.1 韩国的新村运动 | 第50-51页 |
5.2.2 日本的造村运动 | 第51-52页 |
5.3 经验启示 | 第52-53页 |
5.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川东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 第54-60页 |
6.1 加强顶层设计有效配置资源 | 第54-55页 |
6.2 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 第55-56页 |
6.3 挖掘乡村特色发展村落文化 | 第56-57页 |
6.4 建设人才队伍发挥村民主体性 | 第57-58页 |
6.5 注重村民教育提高环保理念 | 第58-59页 |
6.6 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1.结论 | 第60页 |
2.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