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13-21页 |
2.1 材料与对象 | 第13-14页 |
2.1.1 主要实验器材 | 第13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13页 |
2.1.3 实验对象 | 第13-1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4-19页 |
2.2.1 动物及药品准备 | 第14-15页 |
2.2.2 动静脉穿刺置管与监护 | 第15页 |
2.2.3 实验分组情况 | 第15-16页 |
2.2.4 开胸及第一次微球注射 | 第16页 |
2.2.5 诱导心脏骤停 | 第16-17页 |
2.2.6 心肺复苏 | 第17页 |
2.2.7 第二次彩色微球注射 | 第17页 |
2.2.8 复苏后处理 | 第17-18页 |
2.2.9 第三次微球注射 | 第18页 |
2.2.10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 第18-19页 |
2.2.1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19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19-20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21-27页 |
3.1 实验大鼠基本生理状态 | 第21页 |
3.2 微球回收率 | 第21页 |
3.3 实验过程中三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 | 第21-22页 |
3.4 假手术组大鼠重要脏器微球变化结果 | 第22-23页 |
3.5 对照组大鼠重要脏器微球变化结果 | 第23-24页 |
3.6 实验组大鼠重要脏器微球变化结果 | 第24页 |
3.7 不同组间同一时间点同一脏器微球数比较 | 第24-2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27-31页 |
4.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27页 |
4.2 心肺复苏后机体存在微循环障碍 | 第27-28页 |
4.3 提高复苏后微循环灌注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4.4 本实验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30-3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1-32页 |
附图 | 第3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综述 | 第39-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