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18页 |
1.1 粒子物理 | 第13-15页 |
1.2 高能物理实验 | 第15-16页 |
1.3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6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和北京谱仪(BESⅢ) | 第18-36页 |
2.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简介 | 第18-19页 |
2.2 BESIII | 第19-29页 |
2.2.1 束流管 | 第21页 |
2.2.2 主漂移室(Main Drift Chamber) | 第21-22页 |
2.2.3 飞行时间计数器(TOF) | 第22-23页 |
2.2.4 电磁量能器(EMC) | 第23-26页 |
2.2.5 μ子鉴别器 | 第26-28页 |
2.2.6 超导磁铁系统 | 第28-29页 |
2.3 电子学系统 | 第29-31页 |
2.3.1 MDC电子学系统 | 第29-30页 |
2.3.2 TOF电子学系统 | 第30页 |
2.3.3 EMC电子学系统 | 第30页 |
2.3.4 MUC电子学系统 | 第30-31页 |
2.4 触发判选系统 | 第31-32页 |
2.5 在线数据获取系统 | 第32-33页 |
2.6 离线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 | 第33-35页 |
2.6.1 离线数据处理和物理分析过程 | 第34页 |
2.6.2 离线软件平台 | 第34页 |
2.6.3 物理产生子 | 第34-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电磁量能器(EMC)的位置重建及其修正的改进 | 第36-61页 |
3.1 量能器的重建原理 | 第36-42页 |
3.1.1 重建算法 | 第36-37页 |
3.1.2 晶体能量刻度 | 第37页 |
3.1.3 能量簇团寻找 | 第37-39页 |
3.1.4 种子寻找 | 第39页 |
3.1.5 能量簇团劈裂 | 第39-41页 |
3.1.6 簇射位置的计算 | 第41-42页 |
3.2 量能器位置修正 | 第42-60页 |
3.2.1 位置修正方法 | 第42-45页 |
3.2.1.1 桶部位置修正方法 | 第42-43页 |
3.2.1.2 端盖位置修正方法 | 第43-45页 |
3.2.2 蒙特卡罗(MC)数据的位置修正 | 第45-50页 |
3.2.2.1 桶部的位置修正 | 第45-48页 |
3.2.2.2 端盖的位置修正 | 第48-50页 |
3.2.2 真实数据的位置修正 | 第50-52页 |
3.2.3 量能器位置重建性能 | 第52-60页 |
3.2.3.1 电子和光子的位置分辨 | 第52-57页 |
3.2.3.2 π~0的质量分辨 | 第57-6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发表文章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