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2-22页 |
1. 肠易激综合征的概念 | 第12页 |
2.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 第12-15页 |
2.1 中医典籍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3页 |
2.2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理的认识 | 第13-15页 |
3.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15-16页 |
3.1 国际诊断标准 | 第15页 |
3.2 国内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3.3 IBS的警报征象 | 第16页 |
3.4 IBS的鉴别诊断 | 第16页 |
4.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 第16-22页 |
4.1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 第16-18页 |
4.2 西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 第18-21页 |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3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22-27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1.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3页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3页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3-24页 |
1.6 中止试验标准 | 第24页 |
1.7 脱落病例标准 | 第24页 |
1.8 一般资料 | 第24-25页 |
1.9 临床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7-34页 |
2.1 结肠形态 | 第27-28页 |
2.2 各段结肠口径的比较 | 第28-32页 |
2.3 各型标记物每日拍片时的排出率 | 第32-33页 |
2.4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3-34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34-38页 |
1. 肝郁脾虚证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 第34-35页 |
2. 肝郁脾虚型IBS患者的结肠影像学特点 | 第35-37页 |
2.1 结肠形态及口径 | 第35-36页 |
2.2 结肠运输结果 | 第36-37页 |
3. 造影运输检查法对IBS(肝郁脾虚证)的诊断价值 | 第37页 |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