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1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5-26页 |
2.1 GWAS数据集 | 第15-16页 |
2.2 研究数据处理 | 第16-17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17-26页 |
2.3.1 基因组控制 | 第17页 |
2.3.2 分层条件Q‐Q图评估肥胖和CAD间的多效性基因富集 | 第17-20页 |
2.3.3 cFDR方法鉴定与肥胖和CAD关联的SNPs | 第20-24页 |
2.3.4 曼哈顿图定位鉴定的基因和变异位点 | 第24-25页 |
2.3.5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第25-26页 |
3 结果 | 第26-38页 |
3.1 肥胖和CAD间的多效性基因富集 | 第26-27页 |
3.2 cFDR方法鉴定与CAD关联的SNPs | 第27页 |
3.3 cFDR方法鉴定与肥胖关联的的SNPs | 第27-34页 |
3.4 ConjunctionFDR鉴定与BMI和CAD共同关联的SNPs | 第34-36页 |
3.5 功能富集分析 | 第36页 |
3.6 研究验证分析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1页 |
4.1 肥胖和CAD关联的SNPs和基因分析 | 第38-39页 |
4.2 基于鉴定的肥胖和CAD关联基因可能的病理学机制分析 | 第39页 |
4.3 本文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39-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综述 | 第47-61页 |
1 流行病学 | 第47-48页 |
2 肥胖的判断指标 | 第48-49页 |
3 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 第49-54页 |
3.1 肥胖引起心脏适应性改变 | 第50-51页 |
3.2 肥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 第51-52页 |
3.3 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 | 第52-53页 |
3.4 高密度脂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 第53-54页 |
3.5 脂肪细胞因子和心血管疾病 | 第54页 |
4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