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1.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2. 国内学者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初步探索 | 第15-17页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来源 | 第19-29页 |
一. 伊壁鸠鲁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启蒙 | 第19-21页 |
1.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19-20页 |
2. 宁静幸福观引导生态伦理的生活方式 | 第20-21页 |
二. 康德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21-23页 |
1. 有生命的自然 | 第21-22页 |
2. 自然的目的论 | 第22页 |
3. 自然的魅力 | 第22-23页 |
三. 李比希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23-26页 |
1. 生物学概念走进生态哲学 | 第23-24页 |
2. 马克思对“新陈代谢”概念的使用 | 第24页 |
3. 李比希“断裂”概念对马克思的启示 | 第24-26页 |
四. 马尔萨斯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影响 | 第26-29页 |
1. 自然的有限性和人口的无限性 | 第26-27页 |
2. 马克思对人口过剩论的批判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发展的阶段性考察 | 第29-46页 |
一. 《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萌芽 | 第29-31页 |
1. 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起点 | 第29-30页 |
2. 朴素自然观下的人类文明和自然 | 第30-31页 |
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31-34页 |
1.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 | 第31-32页 |
2. 从“市民社会”走入“人类社会” | 第32-34页 |
三.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34-36页 |
1. 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 | 第34-35页 |
2. 异化导致人的迷失和资源的枯竭 | 第35页 |
3. 资本逐利性是生态问题的根源 | 第35-36页 |
四.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36-39页 |
1. 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 第37-38页 |
2. 自然与历史的统一 | 第38页 |
3. 初探资本主义早期生态危机的出路 | 第38-39页 |
五. 《共产党宣言》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39-42页 |
1. 对马克思是生态思想家的质疑 | 第40页 |
2. 对马克思质疑的澄清 | 第40-41页 |
3. 从城乡分离角度分析生态问题 | 第41-42页 |
六. 《资本论》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 第42-46页 |
1. 从“新陈代谢”的断裂看生态危机 | 第42-43页 |
2. 私有制是产生生态问题的根源 | 第43-44页 |
3. 呼唤生态公平的共产主义 | 第44-46页 |
第四章 从马克思的角度看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 第46-59页 |
一. 文明层面 | 第46-50页 |
1. 人类中心主义文明 | 第46-47页 |
2. 近代机械主义文明 | 第47-48页 |
3. 理性主义文明 | 第48-50页 |
二. 制度层面 | 第50-54页 |
1.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加剧了生态的恶化 | 第50-51页 |
2.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导致生态危机 | 第51-53页 |
3. 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生态危机 | 第53-54页 |
三. 消费层面 | 第54-59页 |
1. 异化消费等同于人的满足 | 第54-56页 |
2. 以新、多、奇刺激消费 | 第56-57页 |
3. 异化消费最终导致生态危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59-65页 |
一.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59-61页 |
1. 拒斥现代性意识的侵蚀 | 第59-60页 |
2. 消除异化消费以实现自然和人的解放 | 第60-61页 |
二.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61-65页 |
1. 从自然的解放走向人的解放 | 第61-62页 |
2. 发挥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优势 | 第62-63页 |
3. 创建生态文明中人的生存方式 | 第63-65页 |
参考资料 | 第65-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