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交叉隧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10-13页 |
1.2.1 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数值模拟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现场实测数据分析 | 第12页 |
1.2.4 研究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3-15页 |
2 交叉隧道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5-27页 |
2.1 近接施工隧道研究 | 第15-20页 |
2.1.1 近接隧道施工的分类 | 第15-16页 |
2.1.2 近接施工隧道邻近程度的判断 | 第16-17页 |
2.1.3 隧道开挖后的应力状态与分区 | 第17-20页 |
2.2 浅埋交叉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时空统一预测 | 第20-22页 |
2.2.1 浅埋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时空统一预测 | 第20-21页 |
2.2.2 浅埋交叉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时空统一预测理论 | 第21-22页 |
2.3 既有隧道位移准则 | 第22-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3 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交叉隧道风险评估 | 第27-43页 |
3.1 工程概述 | 第27-30页 |
3.1.1 工程背景 | 第27-28页 |
3.1.2 工程地质 | 第28-29页 |
3.1.3 既有 10 号线双井站保护措施 | 第29-30页 |
3.2 交叉隧道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3.3 交叉隧道的风险评价 | 第32-42页 |
3.3.1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 第32-42页 |
3.4 小结 | 第42-43页 |
4 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43-69页 |
4.1 隧道数值模拟简介 | 第43-48页 |
4.1.1 计算基本理论 | 第43-45页 |
4.1.2 计算过程的实施 | 第45页 |
4.1.3 材料参数 | 第45-46页 |
4.1.4 几何尺寸确定 | 第46-48页 |
4.2 开挖方法选择 | 第48-56页 |
4.2.1 开挖工序 | 第48-49页 |
4.2.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49-56页 |
4.3 隧道相互影响的数值模拟 | 第56-59页 |
4.3.1 下穿隧道的相互影响 | 第56-57页 |
4.3.2 方案一与方案二影响对比 | 第57-59页 |
4.4 既有隧道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 第59-66页 |
4.4.1 既有隧道变形规律 | 第59-62页 |
4.4.2 下穿施工危险区域确定 | 第62-66页 |
4.5 小结 | 第66-69页 |
5 北京地铁施工过程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83页 |
5.1 现场监控量测项目 | 第69-70页 |
5.2 北京地铁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 第70-76页 |
5.2.1 计算模型建立 | 第70-72页 |
5.2.2 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5.3 北京地铁区间隧道监控量测数据分析 | 第76-79页 |
5.4 模拟值与实测值对比 | 第79-81页 |
5.5 小结 | 第81-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84页 |
6.2 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