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

高寒山区铁路站房太阳能利用节能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1.1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1-13页
    1.2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第13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13页
    1.4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5 研究内容第14页
    1.6 研究的基本框架第14-16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第16-33页
    2.1 铁路客站的能耗特点第16-19页
    2.2 铁路客站节能现状第19-25页
        2.2.1 国外铁路客站的发展第19-21页
        2.2.2 我国铁路客站的发展第21-24页
        2.2.3 铁路客站的节能第24-25页
    2.3 太阳能建筑发展概况第25-30页
    2.4 铁路客站太阳能利用概况第30-33页
第三章 高寒山区太阳能利用可行性分析第33-53页
    3.1 高寒地区气象参数第33-44页
        3.1.1 典型气象年数据第33-39页
        3.1.2 气象数据现场测试第39-42页
        3.1.3 气象数据对比第42-44页
    3.2 高寒山区建筑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分析第44-52页
        3.2.1 高寒山区太阳能资源分析第44-45页
        3.2.2 高寒山区铁路客站热负荷特性第45-48页
        3.2.3 热负荷与太阳得热的关系第48-50页
        3.2.4 高寒山区铁路客站被动太阳能方案第50-52页
    3.3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高寒山区铁路客站太阳能利用设计研究第53-87页
    4.1 高寒山区铁路站房的场地设计第53-59页
        4.1.1 高寒山区地形的利用第54-55页
        4.1.2 高寒山区铁路客站的方位朝向第55-58页
        4.1.3 场地的冬季防风策略第58-59页
    4.2 体型设计第59-62页
        4.2.1 铁路客站的体型系数第60-61页
        4.2.2 铁路客站的体型第61-62页
    4.3 建筑开窗第62-74页
        4.3.1 建筑的照明能耗第64-66页
        4.3.2 开窗位置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第66-71页
        4.3.3 窗户保温设计第71-73页
        4.3.4 遮阳节能设计第73-74页
    4.4 外墙节能设计第74-82页
        4.4.1 保温材料第75-76页
        4.4.2 保温层的厚度第76-81页
        4.4.3 外墙的保温方式第81-82页
    4.5 集热蓄热体第82-85页
        4.5.1 蓄热材料厚度第84页
        4.5.2 蓄热材料热容和密度第84-85页
    4.6 屋顶的节能设计第85-86页
    4.7 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高寒山区铁路客站太阳能复合采暖方案研究第87-98页
    5.1 蓄热与主动太阳能措施方案第87-91页
    5.2 铁路客运站集热蓄热条件下热舒适分析第91-97页
        5.2.1 集热蓄热建筑模型第91-94页
        5.2.2 评价指标第94页
        5.2.3 冬季不舒适度时数第94-95页
        5.2.4 冬季采暖小时保证率第95-96页
        5.2.5 节能率第96-97页
    5.3 小结第97-98页
结语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镍基和钌基催化剂上生物油加氢脱氧的研究
下一篇:组合碟式太阳能系统建模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