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都市农园评价及规划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西安市城乡一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11-12页 |
1.1.2 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的转型升级 | 第12页 |
1.1.3 广大市民对亲近自然的不断向往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发展概述 | 第14-20页 |
1.4.1 美国都市农园 | 第14-16页 |
1.4.2 日本都市农园 | 第16-18页 |
1.4.3 我国都市农园 | 第18-20页 |
1.5 研究方案 | 第20-21页 |
1.5.1 资料搜集 | 第20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西安市都市农园概况 | 第22-25页 |
2.1 西安市都市农园现状 | 第22页 |
2.2 西安市都市农园类型 | 第22-25页 |
第三章 西安市都市农园评价 | 第25-37页 |
3.1 评估依据 | 第25页 |
3.2 研究样本 | 第25-26页 |
3.3 生态网络评价 | 第26-27页 |
3.4 农业资源评价 | 第27-28页 |
3.5 景观风貌评价 | 第28-37页 |
3.5.1 景观风貌类型 | 第28-33页 |
3.5.2 景观风貌丰富度 | 第33-34页 |
3.5.3 景观风貌品质评价 | 第34-37页 |
第四章 西安市都市农园生态网络及农业资源规划 | 第37-45页 |
4.1 生态网络规划 | 第37-40页 |
4.1.1 提升城乡生态环境 | 第37-38页 |
4.1.2 生态网络规划措施 | 第38-40页 |
4.2 农业资源规划 | 第40-43页 |
4.2.1 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 第40-41页 |
4.2.2 农业资源利用现状 | 第41-42页 |
4.2.3 农业资源规划措施 | 第42-43页 |
4.3 有效发展的保障 | 第43-45页 |
4.3.1 规范相关规划条例、城市联动乡村发展 | 第43页 |
4.3.2 完善土地法规机制、耦合农业资源利用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都市农园案例分析 | 第45-58页 |
5.1 日本的MOKUMOKU观光农业园 | 第45-47页 |
5.1.1 园区概况 | 第45页 |
5.1.2 功能分区 | 第45-46页 |
5.1.3 运营方式 | 第46-47页 |
5.2 日本的PASONA建筑农园 | 第47-48页 |
5.2.1 园区概况 | 第47页 |
5.2.2 功能分区 | 第47页 |
5.2.3 运营方式 | 第47-48页 |
5.3 美国纽约的克林顿社区农园 | 第48-49页 |
5.3.1 园区概况 | 第48页 |
5.3.2 功能分区 | 第48-49页 |
5.3.3 运营方式 | 第49页 |
5.4 澳大利亚的莫斯韦尔社区农园 | 第49-51页 |
5.4.1 园区概况 | 第49-50页 |
5.4.2 功能分区 | 第50页 |
5.4.3 运营方式 | 第50-51页 |
5.5 我国的阳山田园东方综合体 | 第51-52页 |
5.5.1 园区概况 | 第51页 |
5.5.2 功能分区 | 第51-52页 |
5.5.3 运行方式 | 第52页 |
5.6 西安市都市农园个案分析 | 第52-58页 |
5.6.1 园区概况 | 第53页 |
5.6.2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5.6.3 相关数据获取 | 第53-54页 |
5.6.4 游客满意度评价过程 | 第54-56页 |
5.6.5 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第六章 都市农园园区规划设计 | 第58-68页 |
6.1 园区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58页 |
6.2 园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 第58-67页 |
6.2.1 主题定位 | 第58-59页 |
6.2.2 功能分区 | 第59-61页 |
6.2.3 交通 | 第61-62页 |
6.2.4 植物 | 第62-64页 |
6.2.5 建筑 | 第64-65页 |
6.2.6 小品 | 第65-66页 |
6.2.7 水体 | 第66-67页 |
6.3 有效发展的保障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8-71页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7.2 讨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