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碳掺杂型烧绿石的制备及其可见光降解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8页
        1.1.1 引言第15-16页
        1.1.2 染料废水污染及其处理技术第16-17页
        1.1.3 光催化剂的反应机理第17-18页
    1.2 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的研究综述第18-24页
        1.2.1 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结构第19-20页
        1.2.2 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的性能优化第20-22页
        1.2.3 烧绿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第22-24页
    1.3 本课题的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第24-27页
        1.3.1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第24-25页
        1.3.2 研究内容第25页
        1.3.3 研究创新点第25-27页
第二章 碳质烧绿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27-53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27-28页
    2.3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的碳质烧绿石的制备第28-34页
        2.3.1 锆酸镧烧绿石氧化物(La_2Zr_2O_7)的制备第28-29页
        2.3.2 碳掺杂烧绿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第29-31页
        2.3.3 样品表征第31-32页
        2.3.4 吸附及光催化活性评估第32-34页
    2.4 碳掺杂烧绿石氧化物的表征结果及分析第34-43页
        2.4.1 X射线衍射分析第35-36页
        2.4.2 表面形态第36-37页
        2.4.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第37-38页
        2.4.4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第38-39页
        2.4.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9-40页
        2.4.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40-42页
        2.4.7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UV-vis)第42-43页
    2.5 吸附性能及光催化活性分析第43-50页
        2.5.1 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3-44页
        2.5.2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44-47页
        2.5.3 光催化活性分析第47-50页
        2.5.4 可重复使用性分析第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三章 三元结构烧绿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第53-73页
    3.1 引言第53-54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6页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第54-55页
        3.2.2 石墨烯、聚苯胺和烧绿石三元复合氧化物的制备第55-56页
        3.2.3 样品表征第56页
        3.2.4 吸附及光催化活性评估第56页
    3.3 GO/PANI/LZO烧绿石复合氧化物的表征结果及分析第56-66页
        3.3.1 X射线衍射分析第56-57页
        3.3.2 扫描电镜分析第57-60页
        3.3.3 透射电镜分析第60-61页
        3.3.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第61-62页
        3.3.5 N_2吸附脱附曲线与孔径分布第62-63页
        3.3.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63-64页
        3.3.7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第64-66页
    3.4 吸附性能及光催化活性分析第66-70页
        3.4.1 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66-67页
        3.4.2 光催化活性的分析第67-70页
        3.4.3 催化剂稳定性分析第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四章 碳掺杂烧绿石型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机理分析第73-77页
    4.1 碳质烧绿石复合氧化物的光催化降解机理第73-74页
    4.2 三元结构烧绿石复合氧化物的光催化降解机理第74-7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77-81页
    5.1 结论第77-79页
    5.2 建议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致谢第9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第93-9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污泥—酿酒葡萄渣生物炭制备及材料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降雨与施肥对苗圃氮、磷流失及沟渠水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