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页 | 
| 绪论 | 第10-13页 | 
| 一 研究缘由 | 第10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三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吉兰达约和他的时代 | 第13-25页 | 
| 第一节 吉兰达约的生平和主要艺术活动 | 第13-15页 | 
| 第二节 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的经济与社会 | 第15-17页 | 
| 一 佛罗伦萨的经济基础 | 第15-16页 | 
| 二 佛罗伦萨的共和制度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吉兰达约成长的文化环境 | 第17-21页 | 
| 一 绽放的人文主义 | 第17页 | 
| 二 澎湃的文学精神 | 第17-19页 | 
| 三 深厚的宗教思想 | 第19-21页 | 
| 第四节 艺术赞助对吉兰达约的艺术发展的作用 | 第21-25页 | 
| 一 吉兰达约所受的艺术赞助 | 第21-23页 | 
| 二 艺术赞助对吉兰达约艺术发展的影响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吉兰达约绘画作品研究 | 第25-48页 | 
| 第一节 1460s——1680s:早期作品 | 第25-34页 | 
| 一 风格的来源 | 第25-29页 | 
| (一) 绘画主题的借鉴 | 第25页 | 
| (二) 人物形象的借鉴 | 第25-28页 | 
| (三) 色彩运用的借鉴 | 第28-29页 | 
| 二 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创新 | 第29-34页 | 
| (一) 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雕塑感 | 第29-31页 | 
| (二) 建筑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 | 第31-34页 | 
| (三) 建筑与自然风光交融的背景 | 第34页 | 
| 第二节 1480s—1490s:成熟期作品 | 第34-48页 | 
| 一 视觉效果的追求 | 第34-38页 | 
| (一) 科学的透视 | 第34-35页 | 
| (二) 创新的构图 | 第35-38页 | 
| 二 追忆古罗马的荣光 | 第38-41页 | 
| (一) 宗教绘画的新图式 | 第38-39页 | 
| (二) 吉兰达约绘画中对古罗马建筑的探索 | 第39-41页 | 
| 三 人文主义的显现 | 第41-48页 | 
| (一) 宗教画里的现实人物 | 第41-44页 | 
| (二) 宗教画里的世俗生活 | 第44-45页 | 
| (三) 肖像画里的世俗风情 | 第45-48页 | 
| 第三章 中西文化视野下的吉兰达约——15世纪佛罗伦萨与吴门画派的多维比较 | 第48-65页 | 
| 第一节 绘画产生的土壤与功用 | 第48-52页 | 
| 一 绘画的功用 | 第48-49页 | 
| 二 绘画的制作与传承方式 | 第49-51页 | 
| 三 绘画创作的自由与束缚 | 第51-52页 | 
| 第二节 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法和吉兰达约风景画法的差异性 | 第52-55页 | 
| 一 造型手段的不同 | 第52-53页 | 
| 二 表现方式的不同 | 第53-54页 | 
| 三 创作理念的不同 | 第54-55页 | 
| 第三节 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法与吉兰达约风景画法的相似性 | 第55-65页 | 
| 一 色彩搭配方式——类化的色彩观和固有色系统 | 第56-58页 | 
| 二 空间表现的相似性 | 第58-60页 | 
| 三 景物造型的图式化 | 第60-65页 | 
| 总结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一: 吉兰达约生平年表 | 第70-71页 | 
| 附录二: 多梅尼克.吉兰达约家庭谱系图 | 第71-72页 | 
| 附录三: 吉兰达约生平作品统计表 | 第72-7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