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唇舌向施力对上颌前牙区黑三角形成的影响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引言 | 第12-19页 |
1.1 牙齿接触点到牙槽嵴顶的垂直距离 | 第14页 |
1.2 牙周支持组织的丧失 | 第14-15页 |
1.3 年龄 | 第15页 |
1.4 吸烟 | 第15页 |
1.5 不正常的牙根成角 | 第15-16页 |
1.6 牙冠形态 | 第16-17页 |
1.7 牙间外展隙形态和龈乳头形态 | 第17页 |
1.8 牙齿的初始错位情况 | 第17页 |
1.9 性别 | 第17-19页 |
2.资料与方法 | 第19-28页 |
2.1 一般资料 | 第19-20页 |
2.1.1 纳入指标 | 第19页 |
2.1.2 排除标准 | 第19-20页 |
2.2 设备器械材料 | 第20-21页 |
2.2.1 设备 | 第20页 |
2.2.2 器械 | 第20页 |
2.2.3 矫治材料 | 第20-21页 |
2.3 测量项目 | 第21-23页 |
2.3.1 龈乳头充填 | 第21页 |
2.3.2 菌斑指数的测量 | 第21页 |
2.3.3 牙龈指数的测量 | 第21-22页 |
2.3.4 牙齿接触点到牙槽嵴顶距离的测量 | 第22-23页 |
2.4 矫治过程 | 第23-27页 |
2.5 采集实验数据 | 第27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27-28页 |
3.结果 | 第28-31页 |
4.讨论 | 第31-38页 |
4.1 实验结果的分析 | 第31页 |
4.2 实验的不足和完善 | 第31-32页 |
4.3 实验的发现 | 第32页 |
4.4 黑三角的治疗的探讨 | 第32-38页 |
4.4.1 非手术治疗 | 第32-34页 |
4.4.2 创伤性的手术治疗 | 第34-36页 |
4.4.3 手术路径的改良和生物制剂的应用 | 第36-38页 |
5.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综述 | 第45-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