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太白续骨胶囊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0-22页
    一、中医学关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第10-16页
        1 病名源流第10-11页
        2 病因病机第11-12页
            2.1 肝肾与骨痿的关系第11页
            2.2 脾胃与骨痿的关系第11-12页
            2.3 肺与骨痿的关系第12页
        3 中医证型第12-13页
        4 中医治疗第13-16页
            4.1 单味中药第14-15页
            4.2 中药复方第15-16页
            4.3 针灸治疗第16页
        5 结语第16页
    二、西医关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第16-22页
        1 流行病学第17-18页
        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第18-19页
            2.1 激素第18页
            2.2 营养因素第18页
            2.3 物理因素第18-19页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第19页
            3.1 疼痛第19页
            3.2 身长短缩,脊柱畸形第19页
            3.3 骨折第19页
        4 诊断第19-20页
            4.1 脆性骨折第19-20页
            4.2 诊断标准(基于BMD)第20页
            4.3 鉴别诊断第20页
        5 治疗第20-22页
            5.1 补充钙和维生素D第20-21页
            5.2 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第21-22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22-37页
    一、中医证型相关临床研究第22-30页
        1 一般资料第22页
            1.1 资料来源第22页
            1.2 病例选择标准第22页
        2 诊断标准第22页
        3 方法与内容第22-23页
            3.1 中医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与记录第22-23页
            3.2 统计学处理第23页
        4 结果第23-27页
            4.1 一般资料第23页
            4.2 发病因素第23-24页
            4.3 常见症状第24-25页
            4.4 证型聚类分析第25-27页
        5 讨论第27-30页
            5.1 统计学方法的选择第27页
            5.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因素探讨第27-28页
            5.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四诊指标、证型分布及病机探讨第28-30页
                5.3.2.1 肾阳亏虚证第29页
                5.3.2.2 肝肾阴虚证第29页
                5.3.2.3 阳虚血瘀证第29-30页
    二、太白续骨胶囊临床疗效观察第30-37页
        1 一般资料第30页
            1.1 研究对象第30页
            1.2 诊断标准第30页
            1.3 排除标准第30页
            1.4 退出标准第30页
        2 干预方案第30-31页
            2.1 一般干预第30页
            2.2 药物干预第30-31页
        3 评价方法第31页
            3.1 疗效观察指标第31页
                (1)疼痛评分第31页
                (2)活动能力评分第31页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第31页
        4 统计方法第31页
        5 研究结果数据分析第31-33页
            5.1 一般资料第31-32页
            5.2 临床疗效第32-33页
            5.3 安全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对比第33页
        6 讨论第33-37页
            6.1 太白续骨胶囊背景第33-34页
            6.3 结果分析第34-35页
            6.4 本研究意义探讨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3页
附录第43-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与出血性中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不同体表刺激方式对坐骨神经痛大鼠穴区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