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造型中的错视形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1.3.1 国外方面 | 第11-12页 |
1.3.2 国内方面 | 第12-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4页 |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错视——设计语言中的视错觉 | 第15-22页 |
2.1 错视的概念 | 第15页 |
2.2 产生原因 | 第15-17页 |
2.2.1 主观原因 | 第16-17页 |
2.2.2 客观原因 | 第17页 |
2.3 错视的心理分析 | 第17-19页 |
2.3.1 主动的视觉活动 | 第17-18页 |
2.3.2 格式塔心理学 | 第18-19页 |
2.4 各类错视现象 | 第19-22页 |
2.4.1 自然界的错视现象 | 第19-20页 |
2.4.2 生活中的错视现象 | 第20-21页 |
2.4.3 传统艺术中的错视现象 | 第21-22页 |
3 平面造型中错视现象的形态特征 | 第22-32页 |
3.1 错视的形象 | 第22-29页 |
3.1.1 不正确的直线 | 第22-23页 |
3.1.2 面积的对比 | 第23-24页 |
3.1.3 点、线、面的聚集 | 第24页 |
3.1.4 两面视的立方体 | 第24-25页 |
3.1.5 图与底的转换 | 第25-26页 |
3.1.6 闭合图形现象 | 第26页 |
3.1.7 双重意义的形象 | 第26-27页 |
3.1.8 限于平面可能的错觉 | 第27-29页 |
3.2 错视的色彩 | 第29-32页 |
3.2.1 冷暖错觉 | 第29页 |
3.2.2 面积错觉 | 第29-30页 |
3.2.3 距离错觉 | 第30页 |
3.2.4 重量错觉 | 第30-31页 |
3.2.5 残像错视 | 第31-32页 |
4 错视形态在平面设计中的艺术表现 | 第32-46页 |
4.1 错视现象之于平面设计 | 第32-41页 |
4.1.1 超越——同构图形 | 第32-34页 |
4.1.2 共存——共用图形 | 第34-35页 |
4.1.3 循环——正负转换 | 第35-36页 |
4.1.4 完形——闭合图形 | 第36-37页 |
4.1.5 对立——矛盾空间 | 第37-39页 |
4.1.6 情感——色彩错觉 | 第39-40页 |
4.1.7 律动——光渗错觉 | 第40-41页 |
4.2 错视形态下的平面造型的特性 | 第41-46页 |
4.2.1 互动性 | 第41-42页 |
4.2.2 秩序性 | 第42页 |
4.2.3 悖理性 | 第42-44页 |
4.2.4 联想性 | 第44页 |
4.2.5 趣味性 | 第44-46页 |
5 错视形态研究之于平面设计的思考 | 第46-52页 |
5.1 错视的科学矫正 | 第46-48页 |
5.1.1 避免视觉失衡 | 第46页 |
5.1.2 避免错视色彩的误导 | 第46-47页 |
5.1.3 避免错视眩晕感 | 第47-48页 |
5.2 合理有效的利用错视形态 | 第48-49页 |
5.2.1 利用错视简化图形 | 第48-49页 |
5.2.2 利用错视营造创意空间感 | 第49页 |
5.3 错视形态研究对于平面设计的重要性 | 第49-52页 |
5.3.1 延伸平面设计的视觉传播效应 | 第49-50页 |
5.3.2 平面设计不再仅限于平面 | 第50页 |
5.3.3 为现代平面设计注入新的创意思维 | 第50-52页 |
6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