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以含铅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制备铅酸蓄电池材料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铅酸蓄电池概述第10-12页
        1.2.1 废铅酸蓄电池的产生第11页
        1.2.2 废铅酸蓄电池及铅膏的组成第11-12页
    1.3 铅膏的回收处理及制备铅产品的现状第12-16页
        1.3.1 废铅酸蓄电池铅膏脱硫的技术进展第12-13页
        1.3.2 以废铅酸蓄电池铅膏为原料制备PbO_2的现状第13-15页
        1.3.3 以废铅酸蓄电池铅膏为原料制备铅碳复合材料的现状第15-16页
    1.4 氯化湿法冶金中废铅渣的处理现状第16-20页
        1.4.1 氯化湿法冶金中氯化铅的产生第16-17页
        1.4.2 氯化铅废渣的转化处理方法第17-20页
    1.5 制备红丹、黄丹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1.6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第21-23页
        1.6.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1页
        1.6.2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试验原料及检测方法第23-27页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23-24页
        2.1.1 实验试剂与药品第23-24页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24页
    2.2 化学检测方法第24-26页
        2.2.1 PbO_2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4-25页
        2.2.2 黄丹中PbO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5-26页
    2.3 产品的表征与分析第26-27页
        2.3.1 物相分析第26页
        2.3.2 形貌结构分析第26页
        2.3.3 组成含量分析第26页
        2.3.4 热稳定性分析第26-27页
第3章 以废铅酸蓄电池铅膏为原料制备PbO_2的研究第27-38页
    3.1 实验原理第27-28页
    3.2 研究方案第28页
        3.2.1 铅膏预处理第28页
        3.2.2 液相法制备PbO第2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8-34页
        3.3.1 氨水用量对产物中PbO_2含量的影响第29-30页
        3.3.2 (NH_4)_2S_2O_8用量对产物中PbO_2含量的影响第30-31页
        3.3.3 反应温度对产物中PbO_2含量的影响第31-33页
        3.3.4 反应时间对产物中PbO_2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3.4 表征与分析第34-36页
        3.4.1 XRD物相分析第34-35页
        3.4.2 SEM分析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38-50页
    4.1 实验原理第38-39页
    4.2 研究方案第3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9-48页
        4.3.1 质量比对所得铅碳产物组成及结构的影响第39-45页
        4.3.2 反应温度对所得铅碳产物组成及结构的影响第45-47页
        4.3.3 反应时间对所得铅碳产物组成及结构的影响第47-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5章 以氯化铅渣为原料制备黄丹和红丹的研究第50-66页
    5.1 实验原理第50-53页
    5.2 研究方案第53-54页
        5.2.1 黄丹的制备第53页
        5.2.2 红丹的制备第53-5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5.3.1 氨水用量(A/T)对氯化铅脱氯效果的影响第54-55页
        5.3.2 液固比(L/S)对氯化铅脱氯效果的影响第55-56页
        5.3.3 反应时间对氯化铅脱氯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5.3.4 反应温度对氯化铅脱氯效果的影响第57页
        5.3.5 煅烧时间、煅烧温度对黄丹中PbO含量的影响第57-58页
        5.3.6 煅烧时间、煅烧温度对红丹中PbO_2含量的影响第58-59页
        5.3.7 (NH_4)_2S_2O_8用量对红丹中PbO_2含量的影响第59-61页
    5.4 分析与表征第61-64页
        5.4.1 脱氯产物的XRD分析第61-62页
        5.4.2 红丹的分析与表征第62-63页
        5.4.3 黄丹的分析与表征第63-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6章 全文总结第66-69页
致谢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7页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遮阴条件下光伏电池模型及其最大功率点跟踪的研究
下一篇:新型碳/二氧化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