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引言 | 第14-36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32页 |
| 1.2.1 煤岩裂纹发育及破碎机理研究 | 第17-20页 |
| 1.2.2 煤岩破断、矿压以及支架荷载等研究 | 第20-26页 |
| 1.2.3 破碎顶煤的冒落、运移以及回收研究 | 第26-32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3-36页 |
| 2 煤岩裂纹扩展演化规律分析 | 第36-66页 |
| 2.1 拉剪平行偏置裂纹相互作用 | 第36-47页 |
| 2.1.1 拉剪作用下的理论分析 | 第36-42页 |
| 2.1.2 拉剪作用下的数值分析 | 第42-47页 |
| 2.2 压剪平行偏置裂纹相互作用 | 第47-58页 |
| 2.2.1 压剪作用下的理论分析 | 第47-51页 |
| 2.2.2 单轴压缩试验 | 第51-58页 |
| 2.3 卸荷条件下煤岩单裂纹的扩展演化 | 第58-64页 |
| 2.3.1 卸荷数值模型 | 第58-59页 |
| 2.3.2 RFPA2D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3 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的理论研究 | 第66-86页 |
| 3.1 随机介质理论 | 第66-67页 |
| 3.2 公式推导 | 第67-72页 |
| 3.3 参数拟合 | 第72-74页 |
| 3.4 煤矸移动范围及残煤成因分析 | 第74页 |
| 3.5 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 | 第74-78页 |
| 3.5.1 初始放煤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 | 第74-75页 |
| 3.5.2 周期放煤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 | 第75-78页 |
| 3.6 放出体动态演化 | 第78-80页 |
| 3.7 顶煤回收研究 | 第80-83页 |
| 3.7.1 顶煤回收率与含矸率理论计算模型 | 第80-81页 |
| 3.7.2 顶煤回收率与含矸率关系 | 第81-83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 4 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的试验研究 | 第86-104页 |
| 4.1 工程背景 | 第86页 |
| 4.2 试验装置 | 第86-89页 |
| 4.3 试验材料及布置 | 第89-90页 |
| 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90-102页 |
| 4.4.1 初始放煤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及移动边界试验验证 | 第91-94页 |
| 4.4.2 周期放煤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试验验证 | 第94-97页 |
| 4.4.3 顶煤回收率与含矸率关系试验验证 | 第97-10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 5 综放开采顶煤放出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04-122页 |
| 5.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104-105页 |
| 5.2 PFC2D模拟结果分析 | 第105-120页 |
| 5.2.1 初始放煤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及移动边界数值模拟验证 | 第106-109页 |
| 5.2.2 周期放煤煤矸分界线动态演化数值模拟验证 | 第109-112页 |
| 5.2.3 放出体动态演化数值模拟验证 | 第112-115页 |
| 5.2.4 顶煤回收率与含矸率关系数值模拟验证 | 第115-12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6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122-124页 |
| 6.2 创新点 | 第124页 |
| 6.3 展望 | 第124-12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