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迁“明史观”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0-19页 |
|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0页 |
| (二) 谈迁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10-16页 |
| (三) 研究思路和意义 | 第16-17页 |
| (四) 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 (五) 本文基本架构 | 第18-19页 |
| 一、明清易代与谈迁的遗民之痛 | 第19-24页 |
| (一) 明清易代对谈迁的冲击 | 第19-21页 |
| (二) “亡国不亡史” | 第21-24页 |
| 二、宣扬明朝正统地位 | 第24-30页 |
| (一) “明得天下,有天助” | 第24-25页 |
| (二) 贱夷贵夏,尊明得统 | 第25-28页 |
| (三) 明亡断限,事涉正统 | 第28-30页 |
| 三、对明代皇帝的评判 | 第30-42页 |
| (一) 贤君善政爱民 | 第30-33页 |
| (二) 庸主失政祸民 | 第33-38页 |
| (三) 帝王之作为,国家之命脉 | 第38-42页 |
| 四、对明代衰亡的观察 | 第42-54页 |
| (一) 宦官干政,流弊至深 | 第42-45页 |
| (二) 官僚失职,民心流失 | 第45-47页 |
| (三) 民变频仍,“流寇”丛生 | 第47-49页 |
| (四) 王学末流与倾轧党争 | 第49-54页 |
| 五、“著史存明”与“以人存道” | 第54-61页 |
| (一) “著史存明”,反思其亡 | 第55-56页 |
| (二) “以人存道”,追求认同 | 第56-61页 |
| 结语 | 第61-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附录(同时代明遗民明史著作) | 第70-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