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的形态语言及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 第11页 |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 1.4 研究的目的 | 第12-13页 |
| 第2章 面孔的自然形态语言 | 第13-16页 |
| 2.1 面孔的自然属性 | 第13-14页 |
| 2.2 面孔的五官与表情 | 第14-16页 |
| 第3章 面孔的社会形态语言 | 第16-21页 |
| 3.1 面孔与心理学 | 第16-17页 |
| 3.1.1 相面术 | 第16页 |
| 3.1.2 面孔与行为主义心理学 | 第16页 |
| 3.1.3 面孔吸引力心理学 | 第16-17页 |
| 3.2 面孔与身份 | 第17-21页 |
| 3.2.1 面孔的识别性 | 第17-18页 |
| 3.2.2 面孔的象征性 | 第18-19页 |
| 3.2.3 面孔与面子 | 第19-21页 |
| 第4章 面孔的艺术形态语言 | 第21-29页 |
| 4.1 原始艺术中的面孔 | 第21-22页 |
| 4.2 宗教艺术中的面孔 | 第22-23页 |
| 4.3 民俗艺术中的面孔 | 第23-24页 |
| 4.4 古典艺术中的面孔 | 第24页 |
| 4.5 现代艺术中的面孔 | 第24-26页 |
| 4.6 后现代艺术中的面孔 | 第26-28页 |
| 4.7 摄影艺术中的面孔 | 第28-29页 |
| 第5章 面孔形态在设计中的表现与构成 | 第29-35页 |
| 5.1 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 第29页 |
| 5.2 面孔形态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 第29-32页 |
| 5.2.1 影像的表现 | 第29-31页 |
| 5.2.2 绘画的表现 | 第31页 |
| 5.2.3 图形的表现 | 第31-32页 |
| 5.3 面孔形态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构成形式 | 第32-35页 |
| 5.3.1 面孔形态的解构 | 第32-33页 |
| 5.3.2 面孔形态的拼置同构 | 第33页 |
| 5.3.3 面孔形态的置换同构 | 第33-34页 |
| 5.3.4 面孔形态的正负图形 | 第34页 |
| 5.3.5 面孔形态的填充图形 | 第34-35页 |
| 第6章 面孔的形态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实践 | 第35-39页 |
| 6.1 《面孔》专题视觉传达设计 | 第35页 |
| 6.2 《你好,我是》 | 第35-36页 |
| 6.3 《珍宝珠棒棒糖平面广告》 | 第36页 |
| 6.4 《毕业季》 | 第36-37页 |
| 6.5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 第37页 |
| 6.6 面孔形态语言的其他表现形式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附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