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论文选题 | 第12-15页 |
1.1.1 缘起 | 第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概况、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15-2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2.2 相关概念及界定 | 第22-2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论文框架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1.3.2 论文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代县旧城概述 | 第26-44页 |
2.1 代县旧城的生成背景 | 第26-31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26-27页 |
2.1.2 独特的地理区位 | 第27-28页 |
2.1.3 历史沿革与发展演变 | 第28-30页 |
2.1.4 卓著的军事与边塞文化 | 第30-31页 |
2.2 代县城的城池建设与历史格局 | 第31-35页 |
2.2.1 明清以前的代县城 | 第31页 |
2.2.2 明清时期的代县城 | 第31-33页 |
2.2.3 近现代时期的代县城 | 第33-34页 |
2.2.4 代县城现状 | 第34-35页 |
2.3 代县旧城古迹概要 | 第35-41页 |
2.3.1 旧城的公共建筑 | 第35-40页 |
2.3.2 旧城的传统民居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第三章 代县旧城环境景观构成分析 | 第44-66页 |
3.1 概述 | 第44-50页 |
3.1.1 旧城环境景观的构成基础 | 第44-47页 |
3.1.2 旧城环境景观的类别 | 第47-48页 |
3.1.3 旧城环境景观分布现状 | 第48-50页 |
3.2 历史环境景观 | 第50-56页 |
3.2.1 “边塞风格”历史建筑及其风貌 | 第50-52页 |
3.2.2 代县地域文化历史街区 | 第52-55页 |
3.2.3 承袭明清古城的旧城格局 | 第55-56页 |
3.3 现代环境景观 | 第56-64页 |
3.3.1 现代建筑与构筑物 | 第56-59页 |
3.3.2 城市绿化与建筑小品 | 第59-61页 |
3.3.3 城市公共空间 | 第61-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实例解析与环境景观优化策略研究 | 第66-88页 |
4.1 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景观现状解析 | 第66-78页 |
4.1.1 以边靖楼为中心的旧城十字主路 | 第66-72页 |
4.1.2 文庙及其周边环境 | 第72-73页 |
4.1.3 古城西北民居片区 | 第73-75页 |
4.1.4 “三关” | 第75-78页 |
4.2 代县旧城环境景观优化原则 | 第78-80页 |
4.2.1 维护文物古迹及旧城历史环境、延续传统文化 | 第78页 |
4.2.2 旧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第78-79页 |
4.2.3 科学合理的现代商业发展 | 第79-80页 |
4.3 代县旧城环境景观优化措施 | 第80-86页 |
4.3.1 树立旧城环境景观的整体观念 | 第80-81页 |
4.3.2 着重维护文物古迹周边环境 | 第81-82页 |
4.3.3 坚持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 | 第82-83页 |
4.3.4 合理利用旧城的自然景观 | 第83-84页 |
4.3.5 建设动静结合的旧城交通系统 | 第84-85页 |
4.3.6 发展历史文化为主线的旅游经济 | 第85-8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8-90页 |
5.1 相关思考 | 第88页 |
5.2 结语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图表来源 | 第94-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