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家族产品概念设计方案优选中图形相似应用的不足 | 第13-14页 |
1.1.2 外观专利知识产权侵权判定中图形相似应用的不足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综述研究 | 第21-28页 |
2.1 图形相似原理与分类 | 第21-22页 |
2.1.1 图形相似原理 | 第21页 |
2.1.2 图形相似分类 | 第21-22页 |
2.2 图形相似的应用 | 第22-24页 |
2.2.1 图像识别技术中相似的应用 | 第22-23页 |
2.2.2 产品设计中相似的应用 | 第23-24页 |
2.3 图形相似的计算 | 第24-27页 |
2.3.1 图像特征提取 | 第24-25页 |
2.3.2 相似元构建 | 第25页 |
2.3.3 图形相似度计算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产品形态相似度评价模型构建 | 第28-33页 |
3.1 利用数量化Ⅰ类理论求产品各形态要素的权重 | 第28页 |
3.2 产品各形态要素形状、大小、位置、角度相似度的分析与计算 | 第28-31页 |
3.2.1 产品各形态要素形状相似度的分析与计算 | 第28-30页 |
3.2.2 产品各形态要素大小相似度的分析与计算 | 第30页 |
3.2.3 产品各形态要素位置相似度的分析与计算 | 第30-31页 |
3.2.4 产品各形态要素角度相似度的分析与计算 | 第31页 |
3.3 产品形态的总体相似度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实例研究 | 第33-44页 |
4.1 确定研究样本类型及产品的感性意象评价值 | 第33-36页 |
4.1.1 确定研究样本 | 第33页 |
4.1.2 确定产品的感性意象 | 第33-35页 |
4.1.3 确定研究样本的感性意象评价值 | 第35-36页 |
4.2 各形态要素在产品造型中所占权重的计算 | 第36-38页 |
4.2.1 微波炉造型形态解构 | 第36-37页 |
4.2.2 微波炉各形态要素在产品造型中所占权重的计算 | 第37-38页 |
4.3 产品形态相似度的对比计算 | 第38-43页 |
4.3.1 对应各形态要素形状相似度的对比计算 | 第40-41页 |
4.3.2 对应各形态要素大小相似度的对比计算 | 第41页 |
4.3.3 对应各形态要素位置相似度的对比计算 | 第41页 |
4.3.4 对应各形态要素角度相似度的对比计算 | 第41-42页 |
4.3.5 对比样本总体相似度的计算 | 第42-43页 |
4.4 对比样本总体相似度的计算值与人主观评价值结果的对比 | 第4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利用相似度对概念方案进行优选与趋势预测 | 第44-48页 |
5.1 相似度理论测家族产品的基因权重 | 第44-45页 |
5.2 相似度理论测家族产品代与代间的最优相似区间 | 第45页 |
5.3 相似度理论在家族产品概念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 第45-46页 |
5.4 相似度理论对家族产品N+1代形态的趋势预测 | 第46-4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总结 | 第48-49页 |
创新点 | 第49页 |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7-5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工业设计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 第58-59页 |
附录C 微波炉产品造型意象指标相似度调查问卷 | 第59-60页 |
附录D 微波炉产品造型意象SD调查问卷 | 第60-64页 |
附录E 微波炉产品形态相似度SD调查问卷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