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InSAR基本原理及InSAR形变场获取方法 | 第19-30页 |
| 2.1 D-InSAR技术原理 | 第19-22页 |
| 2.1.1 D-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 2.1.2 D-InSAR数据处理流程 | 第21-22页 |
| 2.2 SBAS-InSAR技术原理 | 第22-24页 |
| 2.2.1 SBAS-InSAR技术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 2.2.2 SBAS-InSAR数据处理流程 | 第23-24页 |
| 2.3 InSAR形变场获取方法 | 第24-29页 |
| 2.3.1 不同波段SAR数据选择 | 第24-25页 |
| 2.3.2 不同外部DEM选择 | 第25-27页 |
| 2.3.3 不同滤波方法选择 | 第27-28页 |
| 2.3.4 不同解缠方法选择 | 第28-29页 |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弹性位错模型与震源滑动分布反演方法 | 第30-37页 |
| 3.1 点源位错模型解析方法 | 第30-34页 |
| 3.2 有限矩形位错模型解析方法 | 第34-35页 |
| 3.3 震源滑动分布反演方法 | 第35-36页 |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InSAR形变分析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 第37-45页 |
| 4.1 四川九寨沟地震概况 | 第37-38页 |
| 4.2 四川九寨沟地震InSAR数据处理 | 第38-42页 |
| 4.3 四川九寨沟地震断层参数与滑动分布反演 | 第42-43页 |
| 4.4 四川九寨沟地震讨论与分析 | 第43-44页 |
| 4.5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新疆精河6.6级地震InSAR形变分析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 第45-52页 |
| 5.1 新疆精河地震概况 | 第45-46页 |
| 5.2 新疆精河地震InSAR数据处理 | 第46-49页 |
| 5.3 新疆精河地震断层参数与滑动分布反演 | 第49-50页 |
| 5.4 新疆精河地震讨论与分析 | 第50-51页 |
| 5.5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尼泊尔地震InSAR形变分析 | 第52-72页 |
| 6.1 尼泊尔地震概况 | 第52-53页 |
| 6.2 尼泊尔Mw7.9地震与Mw7.3地震InSAR形变监测分析 | 第53-59页 |
| 6.2.1 尼泊尔Mw7.9地震InSAR形变监测分析 | 第54-57页 |
| 6.2.2 尼泊尔Mw7.3地震InSAR形变监测分析 | 第57-59页 |
| 6.3 基于InSAR的尼泊尔Mw7.9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获取 | 第59-66页 |
| 6.3.1 地震三维形变场的获取理论 | 第60-61页 |
| 6.3.2 尼泊尔Mw7.9地震三维形变场的获取 | 第61-66页 |
| 6.4 尼泊尔震后形变的SBAS-InSAR方法监测研究 | 第66-71页 |
| 6.4.1 尼泊尔地震震后InSAR数据处理 | 第66-69页 |
| 6.4.2 尼泊尔地震震后形变场分析 | 第69-71页 |
| 6.5 小结 | 第71-7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 7.1 结论 | 第72-74页 |
| 7.2 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