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地矿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规律及其返修技术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问题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二号石门围岩破坏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 第17-40页 |
·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现场勘察 | 第18-34页 |
·二号石门变形情况 | 第18-19页 |
·钻孔窥视仪测试围岩松动圈 | 第19-31页 |
·勘察结果 | 第31-34页 |
·二号石门返修段变形情况分析 | 第34-39页 |
·二号石门返修段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二号石门返修段支护体破坏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3 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机理及支护研究 | 第40-46页 |
·高应力软岩的变形破坏机理及特征 | 第40-41页 |
·高应力软岩的定义 | 第40页 |
·高应力软岩变形机理 | 第40-41页 |
·高应力软岩巷道破坏特征 | 第41页 |
·锚注加固机理与锚注支护特点 | 第41-43页 |
·锚注加固机理 | 第41-43页 |
·锚注支护特点 | 第43页 |
·预留刚隙柔层复合让压支护的原理与特点 | 第43-45页 |
·预留刚隙柔层支护的定义 | 第43页 |
·预留刚隙柔层支护力学原理 | 第43-44页 |
·预留刚隙柔层复合让压支护技术的特点 | 第44页 |
·预留刚隙柔层复合让压支护技术的改进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 二号石门返修方案的确定 | 第46-74页 |
·巷道修复支护原则及指导思想 | 第46页 |
·返修巷道一次支护参数设计 | 第46-65页 |
·经典支护理论计算公式 | 第46-51页 |
·耦合支护理论计算公式 | 第51-54页 |
·按经典支护公式参数计算 | 第54-59页 |
·按耦合支护公式参数计算 | 第59-61页 |
·锚杆(索)初步设计参数确定 | 第61-65页 |
·返修巷道二次支护设计 | 第65-71页 |
·巷道二次支护原则 | 第65页 |
·巷道二次支护方案 | 第65页 |
·二次支护参数设计 | 第65-71页 |
·二号石门返修段各特征段支护方案 | 第71页 |
·二号石门返修试验段方案分析 | 第71-73页 |
·支护体结构分析 | 第71-73页 |
·耦合支护分析 | 第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5 二号石门变形监测方案设计及返修支护现场试验 | 第74-89页 |
·监测目的 | 第74页 |
·监测原则 | 第74-75页 |
·巷道变形监测方案设计 | 第75-80页 |
·一次支护监测方案 | 第75-78页 |
·二次支护监测方案 | 第78-80页 |
·一次支护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80-88页 |
·第一监测断面围岩变形规律及多点位移计数据分析 | 第80-82页 |
·第二监测断面围岩变形规律和锚杆(索)受力特性 | 第82-84页 |
·第三监测断面围岩变形规律和锚杆(索)受力特性 | 第84-86页 |
·第四监测断面围岩变形规律及锚杆(索)受力特性 | 第86-88页 |
·返修支护效果评价 | 第88页 |
·一次支护 | 第88页 |
·二次支护 | 第88页 |
·小结 | 第88-89页 |
6 结语 | 第89-91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