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58页 |
1.1 分子自组装及微纳米结构 | 第17页 |
1.2 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 胶体与界面化学与超分子科学及纳米科学之间的关系 | 第18页 |
1.4 聚合物分子的自组装 | 第18-38页 |
1.4.1 纯聚合物组装体系 | 第18-35页 |
1.4.1.1 嵌段共聚物在体相中的自组装 | 第19-20页 |
1.4.1.2 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的自组装 | 第20-29页 |
1.4.1.2.1 溶液中嵌段共聚物聚集体的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1.4.1.2.2 溶液中嵌段共聚物聚集体的形貌 | 第22-26页 |
1.4.1.2.3 嵌段共聚物在溶液中自组装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6-29页 |
1.4.1.3 嵌段共聚物在薄膜中的自组装 | 第29-32页 |
1.4.1.4 嵌段共聚物在气/液界面的自组装 | 第32-35页 |
1.4.2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自组装与合成 | 第35-38页 |
1.4.2.1 通过溶剂共混法合成复合纳米材料 | 第35页 |
1.4.2.2 通过纳米颗粒与聚合物的共组装形成复合纳米材料 | 第35-37页 |
1.4.2.3 通过自组装薄膜技术合成纳米复合材料 | 第37-38页 |
1.5 通过液/液界面的组装 | 第38-43页 |
1.5.1 液/液界面的特点 | 第38-39页 |
1.5.2 弯曲的液/液界面 | 第39-40页 |
1.5.3 平的液/液界面上微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40-43页 |
1.5.3.1 液/液界面上金属以及化合物纳米粒子的合成与组装 | 第40-41页 |
1.5.3.2 液/液界面上配位聚合物纳米结构的组装 | 第41-42页 |
1.5.3.3 液/液界面上聚合物纳米结构的组装 | 第42-43页 |
1.6 扩展的组装技术 | 第43-45页 |
1.7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8页 |
第二章 一种在气/液界面上制备聚合物微纳米结构的新方法 | 第58-77页 |
2.1 引言 | 第58-5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2.2.1 试剂 | 第59-60页 |
2.2.2 自支持薄膜的组装过程 | 第60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60-6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4页 |
2.3.1 形貌分析 | 第61-63页 |
2.3.2 形成机理 | 第63-68页 |
2.3.3 影响因素 | 第68-73页 |
2.3.4 薄膜的成分分析 | 第73-74页 |
2.4 小结 | 第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第三章 嵌段共聚物分子结构及无机组分对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77-107页 |
3.1 引言 | 第7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7-80页 |
3.2.1 试剂 | 第77-78页 |
3.2.2 制备过程 | 第78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78页 |
3.2.4 催化实验 | 第78-79页 |
3.2.5 表面增强的拉曼(SERS)分析 | 第79页 |
3.2.6 理论表征 | 第79页 |
3.2.7 HAuCl_4水溶液的还原 | 第79-8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0-101页 |
3.3.1 不同P2VP链长对PS-b-P2VP/Ag~+复合薄膜的形成和形貌的影响 | 第80-88页 |
3.3.1.1 形貌分析 | 第80-84页 |
3.3.1.2 形成机理 | 第84-88页 |
3.3.2 不同无机离子组分(AuCl_4~--和AuCl_2~-)对PS-b-P2VP在气/液界面上形成的复合薄膜形貌的影响 | 第88-94页 |
3.3.2.1 形貌分析 | 第88-91页 |
3.3.2.2 组分分析 | 第91-92页 |
3.3.2.3 理论分析 | 第92-93页 |
3.3.2.4 机理分析 | 第93-94页 |
3.3.3 吡啶N原子的不同取代位置对PS-b-P4VP/Ag和PS-b-P4VP/Au的复合薄膜形成和形貌的影响 | 第94-101页 |
3.3.3.1 形貌分析 | 第94-97页 |
3.3.3.2 形成机理 | 第97-101页 |
3.4 表征和应用 | 第101-104页 |
3.4.1 催化性能 | 第101-102页 |
3.4.2 拉曼分析 | 第102-104页 |
3.5 小结 | 第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四章 直径可控的纳米线二维阵列结构的组装 | 第107-123页 |
4.1 引言 | 第107-10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8-109页 |
4.2.1 试剂 | 第108页 |
4.2.2 自支持薄膜的组装过程 | 第108-109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10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19页 |
4.3.1 形貌分析 | 第109-114页 |
4.3.2 机理分析 | 第114-119页 |
4.4 小结 | 第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第五章 PFO纳米颗粒中的β相含量的调控及其光催化性能 | 第123-141页 |
5.1 引言 | 第123-12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4-126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24页 |
5.2.2 纳米颗粒的准备 | 第124页 |
5.2.3 表征 | 第124-125页 |
5.2.4 Rh-B的光分解 | 第125-12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6-134页 |
5.3.1 PFO和PS旋涂膜中β相PFO的生成 | 第126-127页 |
5.3.2 纯PFO纳米颗粒中PFO的β相生成 | 第127-129页 |
5.3.3 通过混合PS来调控PFO纳米颗粒中β相的含量 | 第129-131页 |
5.3.4 纳米颗粒尺寸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5.3.5 机理分析 | 第133-134页 |
5.4 光催化实验 | 第134-136页 |
5.5 小结 | 第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4-146页 |
附件 | 第146-18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