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第一章 基础性概念阐释 | 第10-14页 |
1.1 违约金 | 第10-12页 |
1.1.1 违约金的概念 | 第10页 |
1.1.2 违约金的分类 | 第10-11页 |
1.1.3 违约金的历史演化 | 第11-12页 |
1.2 违约金调整制度 | 第12-14页 |
1.2.1 违约金调整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12页 |
1.2.2 违约金调整制度的特征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违约金司法调整的根据 | 第14-22页 |
2.1 违约金的性质 | 第14-19页 |
2.1.1 违约金性质的立法考察 | 第14-17页 |
2.1.2 我国违约金性质的判定 | 第17-19页 |
2.2 违约金调整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 第19-22页 |
第三章 违约金司法调整的比较法考察 | 第22-24页 |
3.1 大陆法系违约金司法调整立法考察 | 第22-23页 |
3.2 英美法系违约金司法调整立法考察 | 第23页 |
3.3 启示 | 第23-24页 |
第四章 违约金调整的原则和方法 | 第24-33页 |
4.1 违约金调整的原则 | 第24-26页 |
4.2 违约金调整的适用要件 | 第26-27页 |
4.3 违约金调整的方法 | 第27-33页 |
4.3.1 人民法院释明权的行使 | 第27-28页 |
4.3.2 判定违约金过高或过低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4.3.3 判定违约金过高或过低的标准 | 第30-33页 |
第五章 违约金司法调整程序的完善 | 第33-38页 |
5.1 违约金调整的提出 | 第33-34页 |
5.2 请求调整违约金的方式 | 第34-36页 |
5.3 请求违约金调整的期限 | 第36页 |
5.4 举证责任的分配 | 第36-38页 |
5.4.1 当事人请求增加违约金数额时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36-37页 |
5.4.2 当事人请求减少违约金数额时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