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9-20页 |
1 绪论 | 第20-4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3页 |
1.2 CFRP复合材料中的孔隙 | 第23-27页 |
1.2.1 孔隙的形成 | 第23页 |
1.2.2 孔隙形貌特征 | 第23-26页 |
1.2.3 孔隙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26-27页 |
1.3 CFRP复合材料孔隙率无损检测现状 | 第27-33页 |
1.3.1 CFRP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技术概况 | 第27-28页 |
1.3.2 常见孔隙率超声检测方法 | 第28-30页 |
1.3.3 其他孔隙率超声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1.3.4 超声信号频谱分析技术 | 第32-33页 |
1.4 超声衰减法检测CFRP孔隙率研究现状 | 第33-42页 |
1.4.1 CFRP孔隙率实验测量方法 | 第33-35页 |
1.4.2 CFRP复合材料超声衰减模型及散射机制研究 | 第35-42页 |
1.5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42-44页 |
2 CFRP复合材料孔隙率超声检测原理 | 第44-53页 |
2.1 CFRP复合材料特性及描述方法 | 第44-47页 |
2.1.1 随机介质理论 | 第44-45页 |
2.1.2 CFRP复合材料的弹性特性 | 第45-47页 |
2.2 CFRP复合材料超声散射衰减 | 第47-50页 |
2.2.1 多晶金属超声散射基本理论 | 第47-48页 |
2.2.2 CFRP复合材料中的超声散射 | 第48-50页 |
2.3 CFRP复合材料超声频谱分析原理 | 第50-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超声实验测量及复合材料孔隙观察统计 | 第53-71页 |
3.1 超声实验测量 | 第53-60页 |
3.1.1 实验设备及方法 | 第53-56页 |
3.1.2 超声衰减系数计算 | 第56-58页 |
3.1.3 衰减谱斜率计算 | 第58-60页 |
3.2 微观金相观察及孔隙率测定 | 第60-62页 |
3.3 复合材料孔隙形貌特征统计 | 第62-70页 |
3.3.1 孔隙率与孔隙尺寸参量的统计关系 | 第62-65页 |
3.3.2 孔隙率与孔隙分布的统计关系 | 第65-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真实形貌孔隙模型建立及数值模拟 | 第71-87页 |
4.1 真实形貌孔隙模型建立 | 第71-76页 |
4.1.1 中值滤波预处理 | 第71-75页 |
4.1.2 孔隙形貌提取 | 第75页 |
4.1.3 材料属性赋值 | 第75-76页 |
4.2 时域有限差分数值计算 | 第76-82页 |
4.2.1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原理 | 第76-78页 |
4.2.2 时域有限差分法声场计算 | 第78-79页 |
4.2.3 数值计算参数设置 | 第79-82页 |
4.3 仿真结果与实验验证 | 第82-85页 |
4.3.1 仿真结果 | 第83-84页 |
4.3.2 实验验证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5 超声衰减系数与孔隙率关系及超声散射机理研究 | 第87-98页 |
5.1 超声衰减系数与孔隙率关系及产生原因 | 第87-90页 |
5.1.1 基于仿真方法的超声衰减系数与孔隙率关系 | 第87-88页 |
5.1.2 非唯一对应关系存在原因 | 第88-90页 |
5.2 复合材料中孔隙引起的超声散射机理研究 | 第90-97页 |
5.2.1 孔隙尺寸对超声衰减系数的影响 | 第90-91页 |
5.2.2 孔隙数量对超声衰减系数的影响 | 第91-93页 |
5.2.3 孔隙之间超声散射波相互作用 | 第93-95页 |
5.2.4 综合孔隙形貌因素的超声散射机理 | 第95-9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6 复合材料孔隙率超声双参数表征 | 第98-119页 |
6.1 复合材料孔隙形貌的衰减谱斜率分析 | 第98-109页 |
6.1.1 相同衰减系数衰减谱斜率分析 | 第100-103页 |
6.1.2 孔隙尺寸对衰减谱斜率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6.1.3 孔隙分布对衰减谱斜率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6.1.4 异常大孔隙对衰减谱斜率的影响 | 第109页 |
6.2 衰减谱斜率对RMVM孔隙形貌表征 | 第109-115页 |
6.3 超声双参数法表征复合材料孔隙率 | 第115-118页 |
6.3.1 超声衰减系数结合衰减谱斜率的孔隙率表征 | 第115-117页 |
6.3.2 孔隙率测量准确率的统计分析 | 第117-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7.1 结论 | 第119-120页 |
7.2 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7.3 展望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7-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