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及内容 | 第9-10页 |
三、研究理念及方法 | 第10-11页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的基础理论 | 第12-20页 |
一、概述 | 第12-14页 |
二、公众主体性 | 第14-16页 |
(一) 公众主体性的不同理解 | 第14-15页 |
(二) 公众主体性实质内涵及实现形式 | 第15页 |
(三) 公众主体性的正当性来源及现状 | 第15-16页 |
(四) 关于实现公众主体性及司法正当性的可行性分析 | 第16页 |
三、司法正当性 | 第16-20页 |
(一) 司法正当性的道德评价与实践应用 | 第16-17页 |
(二) 司法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与判断标准 | 第17-18页 |
(三) 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的关系及平衡问题 | 第18-19页 |
(四) 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的对立统一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的生成机理及融合发展 | 第20-25页 |
一、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从词源到制度的转换 | 第20-21页 |
二、传统司法视角下的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 | 第21-22页 |
三、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对法意识及司法环境的协同净化 | 第22-23页 |
四、“法律祛魅”与“法意识解毒”之关系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实现之路径 | 第25-36页 |
一、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实现的原则、类别及方式 | 第25-27页 |
(一) 适用原则 | 第25页 |
(二) 区别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公众主体性参与方式 | 第25页 |
(三) 公众主体性在司法领域的各种表现形式 | 第25-26页 |
(四) 公众主体性实现的保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26-27页 |
二、公众通过程序参与求得司法公正是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 性结合平衡的典范 | 第27-36页 |
(一) 公众主体参与性 | 第27-28页 |
(二) 司法程序参与含义分析 | 第28-30页 |
(三) 司法程序参与价值分析 | 第30-31页 |
(四) 司法程序参与功能分析 | 第31-32页 |
(五) 司法程序参与权属分析 | 第32-36页 |
第五章 公众主体性与司法正当性协同之实务 | 第36-49页 |
一、公众主体性与陪审制度的司法正当性问题 | 第37-42页 |
(一) 陪审制度本身 | 第38页 |
(二) 陪审制度在我国的存在价值与理念 | 第38-40页 |
(三) 加强并完善陪审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40-42页 |
二、公众主体性与调解制度的司法正当性问题 | 第42-45页 |
(一) 调解的概念、类别及应用 | 第42-43页 |
(二) 调解的正当性与主体性 | 第43页 |
(三) 调解的合法性、自愿性和中立性 | 第43-44页 |
(四)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 第44-45页 |
三、公众主体性与辩护制度的司法正当性问题 | 第45-47页 |
(一) 从辩护人的概念和范围理解公众参与的主体性和司法运作的正当性 | 第45-46页 |
(二) 辩护制度的价值内涵及实践 | 第46-47页 |
四、公众主体性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司法正当性问题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