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拉索风雨激振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斜拉索的振动类型 | 第10-14页 |
1.2.1 参数共振 | 第11-12页 |
1.2.2 拉索抖振 | 第12页 |
1.2.3 涡激振动 | 第12-13页 |
1.2.4 尾流驰振 | 第13页 |
1.2.5 风雨激振 | 第13-14页 |
1.3 斜拉索的振动控制措施 | 第14-18页 |
1.3.1 结构控制措施 | 第15-16页 |
1.3.2 机械阻尼措施 | 第16-17页 |
1.3.3 空气动力学措施 | 第17-18页 |
1.4 斜拉索风雨激振研究概况 | 第18-25页 |
1.4.1 现场观测 | 第19-20页 |
1.4.2 风洞试验 | 第20-21页 |
1.4.3 数值模拟 | 第21-22页 |
1.4.4 理论分析 | 第22-25页 |
1.5 本文工作内容 | 第25-28页 |
1.5.1 选题意义 | 第25-26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5.3 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直立、倾斜拉索模型测压、测力试验 | 第28-47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28-29页 |
2.2.1 风洞设备 | 第28-29页 |
2.2.2 测量系统 | 第29页 |
2.3 试验模型 | 第29-33页 |
2.3.1 模型参数设计 | 第29-31页 |
2.3.2 压力测点及断面布置 | 第31-33页 |
2.4 试验工况 | 第33-35页 |
2.5 斜拉索模型测压试验 | 第35-42页 |
2.5.1 端板对二维流动模拟效果试验分析 | 第35-37页 |
2.5.2 风压系数与气动力系数定义 | 第37-38页 |
2.5.3 光面斜拉索模型气动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2.5.4 带人工水线斜拉索模型气动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2.6 斜拉索模型测力试验 | 第42-45页 |
2.6.1 框式天平测得的气动力系数 | 第42-43页 |
2.6.2 斜拉索模型三分力系数对比 | 第43-4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直立、倾斜拉索模型绕流数值模拟 | 第47-84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数值模拟的原理及应用 | 第47-51页 |
3.2.1 网格类型及边界条件 | 第48-49页 |
3.2.2 湍流模型 | 第49页 |
3.2.3 离散格式 | 第49-50页 |
3.2.4 求解离散方程 | 第50-51页 |
3.3 计算控制 | 第51-63页 |
3.3.1 计算工况 | 第51-52页 |
3.3.2 计算域设置 | 第52-53页 |
3.3.3 网格划分 | 第53-57页 |
3.3.4 湍流模型和求解参数设定 | 第57-61页 |
3.3.5 边界条件设定 | 第61页 |
3.3.6 计算监控和结果提取 | 第61-63页 |
3.4 静态绕流数值模拟 | 第63-82页 |
3.4.1 直立光面拉索模型气动特性分析 | 第63-71页 |
3.4.2 倾斜拉索模型气动特性分析 | 第71-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斜拉索风雨激振理论分析 | 第84-103页 |
4.1 引言 | 第84-85页 |
4.2 斜拉索风雨激振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85-88页 |
4.2.1 基本假定 | 第85页 |
4.2.2 斜拉索风雨激振运动微分方程 | 第85-88页 |
4.3 斜拉索风雨激振运动微分方程的求解 | 第88-93页 |
4.3.1 计算参数取值 | 第88-89页 |
4.3.2 水线平衡角位置 | 第89-90页 |
4.3.3 斜拉索上的气动力 | 第90-91页 |
4.3.4 水线上的气动力 | 第91-92页 |
4.3.5 求解方程的数值方法 | 第92-93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3-101页 |
4.4.1 斜拉索风雨激振机理探讨 | 第93-97页 |
4.4.2 参数分析 | 第97-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螺旋线气动措施研究 | 第103-122页 |
5.1 引言 | 第103页 |
5.2 缠绕螺旋线拉索模型表面压力分布 | 第103-106页 |
5.2.1 K_1对拉索模型表面风压系数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2.2 K_2对拉索模型表面风压系数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 带人工水线拉索模型表面压力分布 | 第106-109页 |
5.3.1 水线角度对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3.2 不同表面形态风压系数分布对比 | 第108-109页 |
5.4 拉索模型气动力系数分析 | 第109-112页 |
5.4.1 光面拉索模型的气动力系数分析 | 第109-110页 |
5.4.2 缠绕螺旋线拉索模型气动力系数分析 | 第110-111页 |
5.4.3 带人工水线拉索模型气动力系数分析 | 第111-112页 |
5.5 螺旋线气动措施抑振分析 | 第112-115页 |
5.5.1 螺旋线气动措施抑振机理分析 | 第113-114页 |
5.5.2 螺旋线气动措施抑振效果分析 | 第114-11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5-122页 |
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