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天然气水合物勘探的海水溶解甲烷地球化学特征和提取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8页 |
| 1.1 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 | 第9-10页 |
| 1.2 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现状 | 第10-14页 |
| 1.3 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现状 | 第14-16页 |
| 1.3.1 地质勘探方法 | 第14页 |
| 1.3.2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 第14-15页 |
| 1.3.3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 第15-16页 |
| 1.4 天然气水合物烃类指标勘探设备现状 | 第16页 |
| 1.5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 1.6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2章 海水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原理 | 第18-27页 |
| 2.1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理 | 第18-22页 |
| 2.1.1 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成因 | 第18-19页 |
| 2.1.2 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模式 | 第19-22页 |
| 2.2 天然气水合物藏甲烷的扩散 | 第22-24页 |
| 2.3 海水中甲烷异常的标志 | 第24-26页 |
| 2.3.1 分层海水 | 第24页 |
| 2.3.2 孔隙水 | 第24-2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海水中溶存甲烷的背景值和垂向分布特征 | 第27-43页 |
| 3.1 海水中甲烷的溶解度 | 第27-32页 |
| 3.2 表层海水溶存甲烷浓度背景值 | 第32-34页 |
| 3.3 底层海水溶存甲烷浓度背景值 | 第34页 |
| 3.4 海水溶存甲烷的垂向分布特征 | 第34-4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天然气水合物海水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68页 |
| 4.1 南海北部地质构造 | 第44-45页 |
| 4.2 南海北部表层海水溶存甲烷浓度 | 第45-51页 |
| 4.3 SO-177航次近底层水溶存甲烷浓度 | 第51-52页 |
| 4.4 台西南海域底层海水甲烷浓度 | 第52-55页 |
| 4.5 已知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海水溶存甲烷浓度 | 第55-58页 |
| 4.5.1 白云凹陷底层海水溶存甲烷 | 第55-56页 |
| 4.5.2 “九龙甲烷礁”处底层海水甲烷浓度 | 第56-58页 |
| 4.6 SO-177航次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67页 |
| 4.6.1 孔隙水中溶存甲烷浓度 | 第58-61页 |
| 4.6.2 孔隙水中离子浓度 | 第61-67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5章 天然气水合物海水地球化学技术 | 第68-76页 |
| 5.1 海水的提取方法 | 第68-73页 |
| 5.1.1 分层海水的提取方法 | 第68页 |
| 5.1.2 孔隙水的提取方法 | 第68-73页 |
| 5.2 海水中溶解烃类气体前处理方法 | 第73-75页 |
| 5.2.1 顶空平衡法 | 第73-74页 |
| 5.2.2 真空脱气法 | 第74-75页 |
| 5.2.3 气体抽提法 | 第7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全自动脱气系统 | 第76-85页 |
| 6.1 智控型控制系统简介 | 第76-78页 |
| 6.1.1 自动化流程介绍 | 第76-77页 |
| 6.1.2 脱气实体介绍 | 第77-78页 |
| 6.1.3 控制系统介绍 | 第78页 |
| 6.2 智控型控制系统的不足之处 | 第78-79页 |
| 6.3 改进思路 | 第79-80页 |
| 6.4 全自动控制系统简介 | 第80-84页 |
| 6.4.1 自动化流程 | 第80-81页 |
| 6.4.2 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界面 | 第81-82页 |
| 6.4.3 全自动脱气装置 | 第82-84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