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碳金融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国外碳金融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碳金融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文章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碳金融体系理论基础及实践 | 第15-27页 |
2.1 碳金融理论 | 第15-16页 |
2.2 碳金融体系 | 第16-22页 |
2.2.1 碳金融环境体系 | 第17-18页 |
2.2.2 碳金融调控体系 | 第18-19页 |
2.2.3 碳金融监管体系 | 第19页 |
2.2.4 碳金融交易体系 | 第19-20页 |
2.2.5 碳金融市场体系 | 第20-21页 |
2.2.6 碳金融服务体系 | 第21-22页 |
2.3 我国碳金融体系现状 | 第22-27页 |
2.3.1 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碳金融环境体系 | 第23页 |
2.3.2 尚未形成完善的碳金融监管体系 | 第23-24页 |
2.3.3 碳金融调控体系不健全 | 第24-25页 |
2.3.4 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单一,尚未形成完整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 第25页 |
2.3.5 碳金融的交易体系仍然接近一片空白 | 第25-26页 |
2.3.6 碳金融人才匮乏,未形成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 第26-27页 |
第3章 河北省碳金融体系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1页 |
3.1 碳金融法律体系建设不健全有待完善 | 第27-28页 |
3.2 碳金融交易市场主体扩大,但参与程度低 | 第28页 |
3.3 碳金融交易产品体系单一仍需完善 | 第28-29页 |
3.4 未建立金融机构支持碳金融发展的补偿机制 | 第29-30页 |
3.5 碳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程度不高 | 第30页 |
3.6 缺乏低碳企业资金补充机制和碳金融人才 | 第30-31页 |
第4章 国际碳金融体系构建经验借鉴 | 第31-35页 |
4.1 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碳金融环境体系 | 第31-32页 |
4.2 初步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体系 | 第32-33页 |
4.3 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广泛 | 第33页 |
4.4 碳金融产品体系多样化 | 第33-35页 |
第5章 完善河北省碳金融体系对策 | 第35-41页 |
5.1 完善碳金融环境体系 | 第35-36页 |
5.2 构建高效率的碳金融监管体系和碳金融调控体系 | 第36页 |
5.3 构建多层次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 第36-37页 |
5.4 构建多元化碳金融交易体系 | 第37-39页 |
5.4.1 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 | 第37-38页 |
5.4.2 开发碳基金、碳期货产品 | 第38-39页 |
5.4.3 提高河北省碳金融定价能力 | 第39页 |
5.5 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