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腐殖质组成与结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腐殖质提取与分组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腐殖质与环境有机污染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样品采集与提取 | 第17-22页 |
2.1 鹫峰森林公园概况 | 第17-18页 |
2.2 样品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2.2.1 富里酸及其亚组分的提取 | 第18页 |
2.2.2 腐殖酸及其亚组分的提取 | 第18-19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9-22页 |
2.3.1 富里酸亚组分 | 第19-21页 |
2.3.2 腐殖酸亚组分 | 第21-22页 |
第3章 富里酸及其亚组分和腐殖酸及其亚组分的表征 | 第22-49页 |
3.1 化学分析及实验 | 第22-2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3-47页 |
3.2.1 富里酸及其亚组分结构特征 | 第23-35页 |
3.2.2 腐殖酸及其亚组分化学结构特征 | 第35-45页 |
3.2.3 富里酸及其亚组分与腐殖酸及其亚组分的比较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荧光猝灭滴定法研究腐殖酸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相互作用 | 第49-62页 |
4.1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4.1.1 储备液的制备 | 第50页 |
4.1.2 荧光猝灭滴定参数优化 | 第50-51页 |
4.1.3 荧光猝灭测定方法 | 第51-52页 |
4.2 荧光猝灭模型 | 第52-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2页 |
4.3.1 FA和HA与呋喃丹和西维因的相互作用 | 第53-57页 |
4.3.2 FA亚组分和HA亚组分与西维因的相互作用 | 第57-62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5页 |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62-63页 |
5.1.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5.1.2 创新点 | 第63页 |
5.2 今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