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云南铜矿业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论文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一)国内研究成果 | 第9-13页 |
(二)国外研究成果 | 第13页 |
三、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云南铜矿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明代云南铜矿的开发 | 第14-17页 |
一、 明代以前云南铜矿业概况 | 第14-15页 |
二、 明代云南铜矿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15-17页 |
三、 明代云南铜矿业发展的影响 | 第17页 |
第二节 清代云南政区和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19页 |
一、 清代云南的行政区划 | 第17-18页 |
二、 云南自然地理 | 第18-19页 |
第三节 18 世纪云南铜矿的分布 | 第19-21页 |
第二章 18 世纪云南铜矿的生产情况和运销体系 | 第21-43页 |
第一节 生产情况 | 第21-24页 |
一、 经营性质 | 第21-23页 |
二、 生产关系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生产技术 | 第24-29页 |
一、 勘探矿藏 | 第24-26页 |
二、 开采矿石 | 第26-28页 |
三、 挑选和搭配矿石 | 第28页 |
四、 冶炼铜矿石 | 第28-29页 |
第三节 18 世纪云南铜矿的产量 | 第29-32页 |
第四节 18 世纪云南铸币铜矿的运销体系 | 第32-43页 |
一、 办运京铜 | 第32-36页 |
二、 各省采买滇铜 | 第36-38页 |
三、 云南本省的局铜 | 第38-43页 |
第三章 清政府对云南铜矿的管理 | 第43-51页 |
第一节 放本收铜 | 第43-45页 |
一、 放本收铜的内容 | 第43-44页 |
二、 放本收铜的积极作用 | 第44-45页 |
第二节 18 世纪云南铜矿的课税 | 第45-46页 |
第三节 总督张允随治理铜矿 | 第46-51页 |
一、 寻找新矿源和添加收铜价格 | 第47-48页 |
二、 开辟滇铜外运通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盗矿和私铜 | 第51-59页 |
第一节 盗矿和私铜的原因 | 第51-54页 |
第二节 盗矿和私铜的人员构成 | 第54-57页 |
一、 矿民 | 第54-55页 |
二、 矿区附近的居民 | 第55页 |
三、 无籍流民 | 第55页 |
四、 商人 | 第55-56页 |
五、 官员 | 第56-57页 |
第三节 政府的反应 | 第57-59页 |
一、 颁布法令 | 第57页 |
二、 派官管理 | 第57-58页 |
三、 调整政策 | 第58-59页 |
第五章 18 世纪云南铜矿业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第59-66页 |
第一节 18 世纪云南铜矿的历史地位 | 第59-60页 |
第二节 经济影响 | 第60-63页 |
一、 提供了开发资金 | 第60页 |
二、 刺激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第60-61页 |
三、 带来了大量内地移民 | 第61-62页 |
四、 促进了经济交流 | 第62页 |
五、 改善了交通运输条件 | 第62-63页 |
第三节 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63-64页 |
一、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 第63-64页 |
二、 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 第64页 |
第四节 环境影响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古代文献 | 第67页 |
今人著作 | 第67-68页 |
研究论文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