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闽粤客家围屋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插图索引 | 第10-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1 客家民居方面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2 客家文化方面及其相关研究 | 第17页 |
1.3.3 其他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的构架与方法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构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几种关系的梳理 | 第21-34页 |
2.1 赣闽粤各民系概况 | 第21-25页 |
2.1.1 客家民系的发展史 | 第21-23页 |
2.1.2 赣闽粤其他各民系概况 | 第23-25页 |
2.2 围屋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 | 第25-33页 |
2.2.1 客家民居类型 | 第25-28页 |
2.2.2 赣闽粤围屋分布 | 第28-29页 |
2.2.3 围屋的概念界定 | 第29-30页 |
2.2.4 围屋产生的背景 | 第30-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江西围屋的衍变及特点 | 第34-44页 |
3.1 江西围屋概况 | 第34-36页 |
3.2 江西围屋的类型学归纳 | 第36-40页 |
3.2.1 早期江西围屋 | 第36-37页 |
3.2.2 中期江西围屋 | 第37-38页 |
3.2.3 后期江西围屋 | 第38-40页 |
3.3 江西围屋的矛盾性分析 | 第40-43页 |
3.3.1 秩序性分析 | 第40-41页 |
3.3.2 可居性分析 | 第41-42页 |
3.3.3 防御性分析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福建土楼的衍变及特点 | 第44-55页 |
4.1 福建土楼概况 | 第44-47页 |
4.2 福建土楼的类型学归纳 | 第47-50页 |
4.2.1 闽西地区 | 第47-48页 |
4.2.2 闽西闽南交界地区 | 第48-49页 |
4.2.3 闽南地区 | 第49-50页 |
4.2.4 闽中闽东地区 | 第50页 |
4.3 福建土楼的矛盾性分析 | 第50-54页 |
4.3.1 秩序性分析 | 第51-52页 |
4.3.2 可居性分析 | 第52-53页 |
4.3.3 防御性分析 | 第53-54页 |
4.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广东围屋的衍变及其特点 | 第55-65页 |
5.1 广东围屋概况 | 第55-59页 |
5.2 广东围屋的类型学分析 | 第59-62页 |
5.2.1 粤北地区 | 第60-61页 |
5.2.2 粤东兴梅地区 | 第61页 |
5.2.3 珠三角地区 | 第61页 |
5.2.4 粤东与闽西南交界地区 | 第61-62页 |
5.3 广东围屋的矛盾性分析 | 第62-64页 |
5.3.1 秩序性分析 | 第63页 |
5.3.2 可居性分析 | 第63页 |
5.3.3 防御性分析 | 第63-64页 |
5.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同异比较及原因探究 | 第65-78页 |
6.1 关于比较方法的研究 | 第65-69页 |
6.1.1 类型归纳与分析 | 第65-66页 |
6.1.2 比较体系的重建 | 第66-69页 |
6.2 同异比较及其原因探究 | 第69-78页 |
6.2.1 防御性层面 | 第69-74页 |
6.2.2 建筑性层面 | 第74-78页 |
结论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84-8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85-86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