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热工学论文--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技术论文

夏热冬冷地区双层玻璃幕墙热工性能模型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第11-13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3-15页
        1.3.1 太阳辐射模型及光学模型第14页
        1.3.2 百叶遮阳能量模型第14页
        1.3.3 双层幕墙类区域模拟模型第14页
        1.3.4 自然通风气流模型第14-15页
第2章 太阳辐射模型及光学模型第15-26页
    2.1 通风式双层幕墙工作原理简介第15-16页
    2.2 太阳辐射模型第16-21页
        2.2.1 太阳空间位置的确定第16-17页
        2.2.2 壁面太阳入射角第17-19页
        2.2.3 晴朗天空太阳辐射强度计算第19-21页
    2.3 光学模型第21-25页
        2.3.1 玻璃光学特性简介第21-22页
        2.3.2 太阳直射辐射在玻璃界面的吸收、反射及透过率第22-24页
        2.3.3 太阳散射辐射在玻璃界面的吸收、反射及透过率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3章 百叶遮阳能量模型第26-45页
    3.1 百叶遮阳参数简介第26-28页
        3.1.1 百叶遮阳的几何参数第26-27页
        3.1.2 百叶遮阳的光学参数第27-28页
    3.2 照射在百叶遮阳上的太阳直射辐射强度第28-30页
    3.3 百叶遮阳的镜面反射第30-36页
        3.3.1 第一次镜面反射第30-32页
        3.3.2 第二次镜面反射第32-33页
        3.3.3 镜面反射逻辑判断第33-35页
        3.3.4 镜面反射的能量计算第35-36页
    3.4 百叶遮阳的漫反射第36-40页
        3.4.1 击中百叶遮阳的太阳散射辐射第37-38页
        3.4.2 百叶遮阳的“直射-散射”辐射第38页
        3.4.3 百叶遮阳总散射反射第38-40页
    3.5 内、外层幕墙以及百叶遮阳吸收的总太阳辐射能量第40-42页
    3.6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第42-44页
        3.6.1 计算采用参数第42页
        3.6.2 不同百叶角度下遮阳的能量分布情况第42-43页
        3.6.3 不同百叶角度下,百叶遮阳系统的光学性能第43-44页
    3.7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4章 通风式双层幕墙动态传热模型第45-60页
    4.1 通风式双层幕墙的热工原理第45-46页
    4.2 通风式双层幕墙的动态热工模型第46-49页
        4.2.1 类区域模型的机理简介第46-47页
        4.2.2 类区域模型的数学表达第47-49页
    4.3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第49-54页
        4.3.1 对流换热系数概述第49-50页
        4.3.2 对流换热系数 a 的计算方法第50-51页
        4.3.3 对流换热系数 b,e,f 的计算方法第51-53页
        4.3.4 对流换热系数 c,d 的计算方法第53-54页
    4.4 自然通风式双层幕墙空腔质量流量的确定第54-59页
        4.4.1 回路分析法简介第55-56页
        4.4.2 回路阻力损失计算第56-57页
        4.4.3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第57-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综合数据分析第60-64页
    5.1 通风式双层玻璃幕墙温度分布第60-61页
    5.2 空气腔中各个节点的逐时温度模拟结果第61页
    5.3 不同百叶倾角的对比第61-62页
    5.4 进入室内的不同能量对比第62-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源热泵热水系统运行模拟及优化设计研究
下一篇:从宋代山水画看宋代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