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锂二次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 | 第9-18页 |
1.1.1 聚合物锂电池的导电机理 | 第9-10页 |
1.1.2 聚合物电解质基体的选择要求 | 第10-11页 |
1.1.3 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要求 | 第11-13页 |
1.1.4 聚合物电解质的种类 | 第13-17页 |
1.1.5 锂二次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工艺 | 第17-18页 |
1.2 纳米粒子改性的研究展望 | 第18-21页 |
1.2.1 纳米二氧化硅的改性 | 第18-20页 |
1.2.2 无机纳米粒子的选择 | 第20-21页 |
1.3 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聚合物电解质的未来展望 | 第22-23页 |
1.5 聚合物锂电池的应用前景 | 第23-24页 |
1.6 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7 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方向 | 第26-27页 |
1.7.1 单离子导体型聚合物电解质 | 第26-27页 |
1.7.2 质子导体型聚合物电解质 | 第27页 |
1.8 论文选题的意义以及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实验所用试剂、仪器及研究方法 | 第29-35页 |
2.1 实验所用试剂 | 第29-30页 |
2.2 实验所用仪器 | 第30页 |
2.3 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及电池的组装测试 | 第30-35页 |
2.3.1 聚合物电解质薄膜的制备 | 第30页 |
2.3.2 阻塞型模拟电池的组装 | 第30-31页 |
2.3.3 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各种性能表征 | 第31-32页 |
2.3.4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32-35页 |
第3章 新型共聚物的合成以及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第35-49页 |
引言 | 第35页 |
3.1 新型聚合物的合成 | 第35-39页 |
3.1.1 聚合路线及聚合产物 | 第35-36页 |
3.1.2 实验过程 | 第36-39页 |
3.2 表征方法 | 第39-40页 |
3.2.1 化学结构表征 | 第39页 |
3.2.2 聚合物基体的热学性能分析 | 第39页 |
3.2.3 聚合物基体的电化学性能能表征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3.3.1 结构分析 | 第40-42页 |
3.3.2 聚合物基体的热学性能分析 | 第42-44页 |
3.3.3 聚合物电解质体系的性能研究 | 第44-48页 |
3.4 本章结论探讨 | 第48-49页 |
第4章 具有增塑效果基团的端羧基化合物的探索合成 | 第49-56页 |
4.1 端基为羧基的链状碳酸酯化合物合成探讨 | 第50-51页 |
4.1.1 合成机理以及合成路线 | 第50页 |
4.1.2 实验药品和实验步骤 | 第50-51页 |
4.1.3 实验出现的问题 | 第51页 |
4.2 硝酸氧化聚乙二醇单甲醚 | 第51-52页 |
4.2.1 硝酸氧化路线 | 第51页 |
4.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 第51-52页 |
4.3 哌啶氧化物氧化聚乙二醇单甲醚 | 第52-55页 |
4.3.1 氧化机理 | 第52-53页 |
4.3.2 实验方法和过程 | 第53页 |
4.3.3 催化剂TEMPO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 第53页 |
4.3.4 产物的谱图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改性纳米SiO_2的制备及其对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的影响 | 第56-73页 |
5.1 化学改性纳米Si0_2 | 第57-60页 |
5.1.1 改性路线 | 第57-58页 |
5.1.2 实验过程 | 第58页 |
5.1.3 化学改性纳米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58-60页 |
5.2 新型纳米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研究 | 第60-67页 |
5.2.1 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 第60-61页 |
5.2.2 聚合物电解质的表征 | 第61-67页 |
5.3 新基体掺杂改性纳米粒子制备复合电解质 | 第67-72页 |
5.3.1 复合电解质的制备方法 | 第67页 |
5.3.2 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热性能表征 | 第67-68页 |
5.3.3 改性纳米粒子含量对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影响 | 第68-69页 |
5.3.4 新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锂离子迁移数 | 第69-70页 |
5.3.5 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