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1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4-27页 |
2.1 材料 | 第14-19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14-15页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5-16页 |
2.1.4 试剂配制 | 第16-19页 |
2.2 方法 | 第19-27页 |
2.2.1 实验动物饲养 | 第19-20页 |
2.2.2 模型建立 | 第20页 |
2.2.3 干细胞移植 | 第20-21页 |
2.2.4 经皮氧分压(TcPO2)的测定 | 第21页 |
2.2.5 动物取材 | 第21-22页 |
2.2.6 标本的处理 | 第22-23页 |
2.2.7 指标的检测 | 第23-26页 |
2.2.8 统计学处理 | 第26-27页 |
3 结果 | 第27-41页 |
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及血糖、体重的变化 | 第27-28页 |
3.2 各组小鼠皮温及经皮氧分压(TcPO2)的测定 | 第28-30页 |
3.3 下肢缺血、伤口愈合情况观察 | 第30-33页 |
3.4 细胞示踪 | 第33-36页 |
3.5 病理学形态改变 | 第36页 |
3.6 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血管密度 | 第36-38页 |
3.7 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小鼠VEGF、Akt及Erk1/2蛋白含量 | 第38-41页 |
4 讨论 | 第41-45页 |
4.1 下肢缺血模型的评价 | 第41页 |
4.2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内皮克隆形成细胞及两种细胞联合移植 | 第41-43页 |
4.3 干细胞移植后促进血管新生的机制 | 第43-45页 |
5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综述 | 第5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