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0 前言 | 第12-22页 |
0.1 背景 | 第12-19页 |
0.1.1 对流的含义和经典理论 | 第12页 |
0.1.2 主要对流区域与相关观测结果、理论 | 第12-14页 |
0.1.3 区域的选取与该海区的特点 | 第14-19页 |
0.1.4 浮力通量的计算方式 | 第19页 |
0.2 研究动机 | 第19页 |
0.3 科学问题 | 第19-20页 |
0.4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0.5 本文框架 | 第21-22页 |
1 数据简介 | 第22-27页 |
1.1 温盐数据 | 第22-24页 |
1.1.1 SODA 资料 | 第22页 |
1.1.2 ARGO 再分析网格数据 | 第22-24页 |
1.2 海气通量数据 | 第24-26页 |
1.2.1 CFSR | 第24页 |
1.2.2 OA-Flux+ISCCP+GPCP | 第24-25页 |
1.2.3 MERRA | 第25-26页 |
1.3 海面气温数据 | 第26-27页 |
1.3.1 CFSv2.0 | 第26-27页 |
2 对流区的年际变化与外强迫的关系 | 第27-39页 |
2.1 对流区年际振荡表征量的选取 | 第27-35页 |
2.1.1 混合层深度的选取 | 第27-29页 |
2.1.2 混合层深度的计算方法 | 第29-35页 |
2.2 外强迫与对流年际变化的关系 | 第35-39页 |
2.2.1 浮力通量与对流的关系 | 第35-39页 |
3 对流区理想模型的建立 | 第39-59页 |
3.1 理想模型的由来背景 | 第39-42页 |
3.1.1 杨嘉岩的数值模型 | 第39-42页 |
3.2 理想模型的建立及说明 | 第42-45页 |
3.2.1 理想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3.2.2 理想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 第44-45页 |
3.3 湍流混合系数等各量的参数化 | 第45-50页 |
3.3.1 温度、盐度边界值的选取 | 第46-49页 |
3.3.2 对流区湍流系数的选取 | 第49-50页 |
3.4 方程的解 | 第50-56页 |
3.4.1 对流区上下层密度差与流量不存在函数关系 | 第50-53页 |
3.4.2 对流区上下层密度差与流量存在函数关系 | 第53-56页 |
3.5 模型的物理机制 | 第56-59页 |
4 总结和讨论 | 第59-62页 |
4.1 本文主要结论与创新之处 | 第59-60页 |
4.2 本文尚存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4.3 未来工作方向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附录1 MLTFIT 的计算方法 | 第70-71页 |
附录2 各种 MLD 算法和本文 MLD 算法的比较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