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7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SIVC 信任机制系统分析 | 第17-21页 |
2.1 SIVC 内涵及特征 | 第17页 |
2.2 SIVC 信任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18页 |
2.3 SIVC 信任形成机理博弈分析 | 第18-19页 |
2.4 SIVC 信任机制的总体框架设计 | 第19-2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SIVC 信任评审机制 | 第21-31页 |
3.1 SIVC 动态评审运作流程 | 第21页 |
3.2 SIVC 信任评价体系 | 第21-29页 |
3.2.1 SIVC 信任评价指标的初选 | 第21-22页 |
3.2.2 SIVC 信任调查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第22-24页 |
3.2.3 SIVC 信任评价指标体系检验与优化 | 第24-25页 |
3.2.4 SIVC 信任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 第25-26页 |
3.2.5 基于 VIKOR 法的 SIVC 信任评价 | 第26-29页 |
3.3 SIVC 信任审核等级标准 | 第29-30页 |
3.4 信誉档案的建立 | 第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SIVC 信任增强机制 | 第31-42页 |
4.1 SIVC 信任关系及信任源分析 | 第31-32页 |
4.2 SIVC 信任增强模型 | 第32-33页 |
4.3 SIVC 信任增强模糊认知时间图构建 | 第33-35页 |
4.3.1 模型定义 | 第33-34页 |
4.3.2 SIVC 信任增强的 FTCM | 第34-35页 |
4.4 SIVC 信任增强的 FTCM 的求解 | 第35-38页 |
4.4.1 模糊认知时间图的关联矩阵 | 第35-36页 |
4.4.2 模糊认知时间图的因果效应推理 | 第36-38页 |
4.5 SIVC 信任增强措施 | 第38-41页 |
4.5.1 规范型信任增强 | 第38-39页 |
4.5.2 过程型信任增强 | 第39-40页 |
4.5.3 特征型信任增强 | 第40-4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SIVC 信任保障机制 | 第42-49页 |
5.1 SIVC 信任风险识别 | 第42-44页 |
5.1.1 宏观信任风险 | 第42-43页 |
5.1.2 中观信任风险 | 第43-44页 |
5.1.3 微观信任风险 | 第44页 |
5.2 SIVC 信任风险的分类 | 第44-45页 |
5.3 SIVC 信任风险矩阵 | 第45-48页 |
5.4 SIVC 信任风险防范 | 第4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实证研究 | 第49-53页 |
6.1 江苏虚拟软件产业集群概况 | 第49页 |
6.1.1 成立背景 | 第49页 |
6.1.2 成员组成 | 第49页 |
6.2 江苏软件产业虚拟集群信任机制 | 第49-51页 |
6.2.1 江苏-SIVC 信任评审机制 | 第49-50页 |
6.2.2 江苏-SIVC 信任增强机制 | 第50-51页 |
6.2.3 江苏-SIVC 信任保障机制 | 第51页 |
6.3 江苏-SIVC 信任提升策略 | 第51-5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