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部分 G-CSF对辐射诱导的造血干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 第12-61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摘要 | 第14-16页 |
Abstract | 第16-18页 |
1. 前言 | 第18-22页 |
1.1 核辐射引起造血系统损伤 | 第18页 |
1.2 造血系统细胞组成 | 第18-19页 |
1.3 G-CSF在治疗造血系统辐射损伤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 造血干细胞衰老是长期骨髓抑制的重要机制 | 第21-22页 |
2. 实验材料 | 第22-26页 |
2.1 试剂 | 第22-24页 |
2.2 实验动物 | 第24-25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4 主要软件 | 第2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26-37页 |
3.1 全身照射G-CSF给药方案 | 第26-27页 |
3.2 外周血常规检测 | 第27页 |
3.3 造血细胞分离 | 第27-29页 |
3.4 骨髓细胞分型(phenotype)检测 | 第29-30页 |
3.5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测定(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andmacrophage, CFU-GM) | 第30-31页 |
3.6 竞争性骨髓移植实验 | 第31-33页 |
3.7 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 | 第33-34页 |
3.8 细胞内p38MAPK检测 | 第34页 |
3.9 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 | 第34-36页 |
3.10 p16~(Ink4a)mRNA的表达 | 第36页 |
3.11 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7-51页 |
4.1 G-CSF对受照小鼠骨髓和外周血细胞减少的治疗作用 | 第37-39页 |
4.2 G-CSF对受照小鼠骨髓分型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 G-CSF缓解受照小鼠造血祖细胞增殖抑制 | 第41-42页 |
4.4 G-CSF可以降低受照小鼠HSCs的长期再植能力 | 第42-48页 |
4.5 G-CSF提高TBI导致的ROS水平 | 第48-51页 |
5. 讨论 | 第51-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第二部分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对造血系统辐射损伤敏感性的影响 | 第61-100页 |
技术路线 | 第62-63页 |
摘要 | 第63-65页 |
Abstract | 第65-67页 |
1. 前言 | 第67-70页 |
1.1 造血系统细胞组成和电离辐射诱导造血损伤作用 | 第67-68页 |
1.2 NO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 第68页 |
1.3 NO与造血系统调节 | 第68-69页 |
1.4 NO在电离辐射损伤中的作用 | 第69-7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0-73页 |
2.1 试剂 | 第70-71页 |
2.2 实验动物 | 第71-72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72-73页 |
2.4 主要软件 | 第73页 |
3. 方法 | 第73-81页 |
3.1 inos-/-小鼠繁育 | 第73页 |
3.2 体外实验 | 第73-76页 |
3.3 体内试验 | 第76-81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81-91页 |
4.1 inos基因缺陷对辐射诱导的造血细胞凋亡和功能减退没有影响 | 第81-83页 |
4.2 inos基因缺陷体内试验不影响辐射诱导的外周血和骨髓细胞数目降低 | 第83-84页 |
4.3 inos基因缺陷不影响受照小鼠的骨髓细胞分型检测 | 第84-86页 |
4.4 inos基因缺陷对受照小鼠造血细胞功能损伤无显著性影响 | 第86-89页 |
4.5 inos基因缺陷对受照小鼠的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89-91页 |
5. 讨论 | 第91-94页 |
6. 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0-103页 |
综述一 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机制研究进展 | 第103-113页 |
1. G-CSF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4页 |
2. 造血干细胞龛简介 | 第104-105页 |
3. 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机制 | 第105-108页 |
3.1 G-CSF在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应用 | 第105页 |
3.2 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机制 | 第105-108页 |
3.2.1 G-CSF通过破坏交联动员造血干细胞 | 第105-106页 |
3.2.2 G-CSF调节蛋白酶活性动员造血干细胞 | 第106页 |
3.2.3 G-CSF通过脂类的作用影响造血干细胞动员 | 第106-107页 |
3.2.4 G-CSF通过损伤微环境影响造血干细胞动员 | 第107页 |
3.2.5 G-CSF通过神经系统动员造血干细胞 | 第107-108页 |
3.2.6 G-CSF损伤吞噬细胞的作用动员造血干细胞 | 第108页 |
4. 总结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综述二 Lkb1维持造血干细胞稳态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第113-125页 |
1. 前言 | 第113-114页 |
2. Lkb1及其相关功能简介 | 第114-116页 |
2.1 Lkb1基本特征和分布 | 第114页 |
2.2 LKb缺陷表型变化 | 第114-115页 |
2.3 Lkb1调控代谢通路 | 第115-116页 |
3. Lkb1缺陷破坏HSCs稳态 | 第116-120页 |
3.1 Lkb1缺陷导致HSCs的衰竭 | 第116-117页 |
3.2 Lkb1缺陷的小鼠HSC丧失造血重建功能 | 第117页 |
3.3 Lkb1调节HSC线粒体功能 | 第117-118页 |
3.4 Lkb1缺陷影响HSCs染色体形态和功能 | 第118页 |
3.5 Lkb1调节干细胞静止 | 第118-119页 |
3.6 Lkb1维持骨髓细胞的能量稳态 | 第119-120页 |
4. Lkb1调节HSCs稳态机理 | 第120-122页 |
4.1 Lkb1调节HSCs衰竭的机理 | 第120页 |
4.2 Lkb1调节线粒体功能的机理 | 第120-121页 |
4.3 调节有丝分裂和基因组稳定的机制 | 第121页 |
4.4 Lkb1介导的维持HSCs稳态其他可能途径 | 第121-12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介绍 | 第126-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