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技术发展与革新论文

基于成熟度模糊评价的国家创新生态理论与实证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研究绪论第15-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7页
        1.1.1 创新范式与环境的动态演化第15页
        1.1.2 创新评价理念的转变第15-16页
        1.1.3 社会转型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的新挑战第16-17页
    1.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2.1 有利于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第17页
        1.2.2 为国家创新生态的评价提供方法工具第17-18页
        1.2.3 为政府决策规划IES发展提供路径参考第18页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第20-23页
        1.4.1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趋势解析第20-21页
        1.4.2 IES综合评价模型设计与实证研究第21-22页
        1.4.3 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启示和策略探讨第22-23页
    1.5 重难点、解决思路第23-25页
第2章 文献综述与讨论第25-45页
    2.1 国家创新体系化和评价研究综述第25-35页
        2.1.1 国家创新体系化的研究脉络第25-29页
        2.1.2 国家创新体系要素构成研究综述第29-31页
        2.1.3 国家创新评价研究综述第31-35页
    2.2 创新生态系统(IES)研究综述第35-45页
        2.2.1 作为商业战略的创新生态系统第35-37页
        2.2.2 作为国家战略的创新生态系统第37-43页
        2.2.3 上述两者在IES评价上的差异第43页
        2.2.4 现有研究的评价和展望第43-45页
第3章 国家IES的内涵解析和系统理解第45-63页
    3.1 国家创新与IES的结合第45-48页
        3.1.1 现有理解和评价框架的不足第45-46页
        3.1.2 国家IES与国家IS的不同使命第46页
        3.1.3 引入IES的国家创新思考第46-48页
    3.2 国家IES的内涵解析第48-53页
        3.2.1 系统思想——共生演化第48-50页
        3.2.2 组织形态——平台建构第50-51页
        3.2.3 个体策略——生态位隐喻第51-52页
        3.2.4 运行特征——自组织性第52-53页
    3.3 国家创新生态的系统理解第53-59页
        3.3.1 系统服务概念的引入第53-54页
        3.3.2 主体视角的单元分析第54-56页
        3.3.3 整体视角的系统理解第56-58页
        3.3.4 演化过程视角的系统理解第58-59页
    3.4 创新驱动下的中国与IES第59-63页
        3.4.1 创新驱动战略的源起和现实第59-60页
        3.4.2 创新驱动战略与IES:基于史密斯理论的契合性分析第60-63页
第4章 IES发展成熟度评价的理论基础第63-73页
    4.1 IES发展成熟度评价的诠释第63-67页
        4.1.1 IES发展成熟度评价的内涵第63-64页
        4.1.2 IES发展成熟度评价的结构第64-65页
        4.1.3 IES发展成熟度评价的特征第65-66页
        4.1.4 基于系统目标的成熟度评价细化第66-67页
    4.2 IES发展成熟度评价的定位第67-69页
        4.2.1 评价目的第67-68页
        4.2.2 评价思路第68-69页
    4.3 评价模型的选择第69-73页
        4.3.1 模型选定(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69-72页
        4.3.2 该模型的应用优势第72-73页
第5章 IES发展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73-107页
    5.1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第73页
    5.2 指标的甄选方法与流程第73-77页
        5.2.1 指标的甄选原则第73-74页
        5.2.2 指标的甄选方法第74-76页
        5.2.3 指标的甄选流程第76-77页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分析第77-94页
        5.3.1 指标体系结构第77-82页
        5.3.2 指标释义和测度方法第82-92页
        5.3.3 指标体系对IES特点的反映第92-94页
    5.4 基于层次分析的指标赋权第94-107页
        5.4.1 问题建构和设计层次结构模型第94页
        5.4.2 单层次指标的赋权与检验第94-104页
        5.4.3 有效性检验第104-107页
第6章 IES发展成熟度的模糊评价模型设计第107-117页
    6.1 指标数据的采集处理第107-113页
        6.1.1 样本的选取第107页
        6.1.2 指标数据采集第107页
        6.1.3 数据无量纲化第107-108页
        6.1.4 评价基准值设置第108-113页
    6.2 模糊综合评价流程第113-116页
        6.2.1 构建评价集第113-114页
        6.2.2 建立评价因子的层级结构第114页
        6.2.3 设定评价因子权重集第114页
        6.2.4 计算单因子模糊矩阵第114-115页
        6.2.5 单因素模糊评价第115页
        6.2.6 综合因素模糊评价第115-116页
    6.3 评价的价值第116-117页
第7章 IES发展成熟度评估实例:中国、美国、德国的比较第117-151页
    7.1 中、美、德选择理由第117页
        7.1.1 中国第117页
        7.1.2 美国第117页
        7.1.3 德国第117页
    7.2 数据采集和处理第117-128页
        7.2.1 原始数据采集第117-121页
        7.2.2 数据处理与分值计算第121-128页
    7.3 IES发展成熟度单因子模糊评价第128-144页
        7.3.1 创新环境的模糊评价第128-131页
        7.3.2 创新机构的模糊评价第131-135页
        7.3.3 创新资源的模糊评价第135-138页
        7.3.4 创新人才的模糊评价第138-141页
        7.3.5 创新市场的模糊评价第141-144页
    7.4 IES发展成熟度综合模糊评价第144-145页
        7.4.1 中国部分第144页
        7.4.2 美国部分第144-145页
        7.4.3 德国部分第145页
    7.5 中、美、德IES发展成熟度比较分析第145-151页
        7.5.1 综合比较分析第145-147页
        7.5.2 创新环境比较分析第147页
        7.5.3 创新机构比较分析第147-148页
        7.5.4 创新资源比较分析第148-149页
        7.5.5 创新人才比较分析第149页
        7.5.6 创新市场比较分析第149-151页
第8章 对中国IES发展的启示和政策思考第151-167页
    8.1 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巨头第151-153页
        8.1.1 代表性指标比较与分析第151-152页
        8.1.2 主体策略:生态塑造与开放布局第152-153页
    8.2 中小创新创业者第153-155页
        8.2.1 代表性指标比较与分析第153-154页
        8.2.2 主体策略:动态协作与价值置换第154-155页
    8.3 生产性服务业第155-157页
        8.3.1 代表性指标比较与分析第155-156页
        8.3.2 主体策略:业务整合与平台优化第156-157页
    8.4 大学和研究机构第157-159页
        8.4.1 代表性指标比较与分析第157-158页
        8.4.2 主体策略:人才培育与知识协同第158-159页
    8.5 政府部门第159-161页
        8.5.1 代表性指标比较与分析第159-160页
        8.5.2 主体策略:战略设定和嵌入参与第160-161页
    8.6 实例分析:苏州纳米产业与区域融合创新第161-167页
        8.6.1 政府促成利益共生的治理服务第162-163页
        8.6.2 搭建多方参与的治理平台第163-164页
        8.6.3 形成网络化治理生态第164-167页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67-170页
    9.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7页
    9.2 研究结论第167-168页
    9.3 研究创新之处第168页
    9.4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7页
附录 未选用指标说明第177-181页
致谢第181-185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政策、企业行为与经济发展
下一篇:面向表情机器人交互式情感模型与控制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