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钛副族(Ⅳ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承载生物活性离子的TiO2纳米结构薄膜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4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表面微纳结构修饰第14-21页
        1.2.1 表面拓扑结构及其性能第15-18页
        1.2.2 表面图案化结构及其性能第18-21页
        1.2.3 表面微纳结构修饰的研究前景第21页
    1.3 表面组成修饰第21-28页
        1.3.1 磷酸钙涂层第21-23页
        1.3.2 生物玻璃涂层第23-26页
        1.3.3 生物分子涂层第26-27页
        1.3.4 TiO_2涂层第27-28页
        1.3.5 表面组成修饰的研究前景第28页
    1.4 表面生物活性离子承载第28-31页
        1.4.1 表面钙元素承载及其作用第29页
        1.4.2 表面磷元素承载及其作用第29-30页
        1.4.3 表面硅元素承载及其作用第30页
        1.4.4 表面镁元素承载及其作用第30页
        1.4.5 表面锌元素承载及其作用第30-31页
        1.4.6 表面生物活性离子承载的研究前景第31页
    1.5 研究意义和内容第31-34页
第二章 实验与表征手段第34-46页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第34-37页
    2.2 实验方法第37-40页
        2.2.1 TiO_2纳米点薄膜的制备第37-38页
        2.2.2 水热生长TiO_2纳米棒薄膜第38页
        2.2.3 TiO_2纳米棒/生物玻璃薄膜的制备第38-39页
            2.2.3.1 Zn-BG前驱体溶胶的配制第38页
            2.2.3.2 生物玻璃旋涂液的配制第38-39页
            2.2.3.3 生物玻璃嵌入TiO_2纳米棒第39页
        2.2.4 TiO_2纳米棒/磷酸钙薄膜的制备第39-40页
            2.2.4.1 Zn-CaP悬浮液的制备第39页
            2.2.4.2 Zn-CaP悬浮液涂覆TiO_2纳米棒第39-40页
    2.3 材料表征第40-41页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40页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40页
        2.3.3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第40页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第40-41页
        2.3.5 台阶仪第41页
        2.3.6 覆盖面积测算(IPP)第41页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第41页
    2.4 生物学评价第41-46页
        2.4.1 蛋白质吸附第41-42页
        2.4.2 细胞活性第42页
        2.4.3 细胞形态第42-43页
        2.4.4 细胞分化第43-45页
            2.4.4.1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第43页
            2.4.4.2 骨钙素(OCN)分泌第43-44页
            2.4.4.3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第44-45页
        2.4.5 细胞外基质(ECM)矿化第45页
        2.4.6 统计学分析第45-46页
第三章 含镁TiO_2纳米点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第46-56页
    3.1 Mg掺入量对TiO_2纳米点薄膜结构的影响第46-47页
    3.2 材料学表征第47-52页
        3.2.1 成分分析第47-49页
        3.2.2 表面成分测定第49-50页
        3.2.3 Mg~(2+)释放行为第50-52页
    3.3 蛋白吸附第52页
    3.4 TiO_2纳米结构薄膜的对比和分析第52-54页
        3.4.1 细胞活性第52-53页
        3.4.2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第53-54页
    3.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TiO_2纳米棒/Zn-BG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第56-74页
    4.1 薄膜的BG嵌入第56-60页
        4.1.1 BG前驱体浓度对其嵌入状态的影响第57-58页
        4.1.2 BG前驱体成分对其在Tris溶液中稳定性的影响第58-60页
    4.2 薄膜形貌和Zn~(2+)释放行为第60-64页
        4.2.1 薄膜的形貌第61-62页
        4.2.2 薄膜的Zn~(2+)释放行为第62-64页
    4.3 薄膜的生物学评价第64-69页
        4.3.1 细胞相容性第64-66页
            4.3.1.1 细胞的粘附和铺展第64-65页
            4.3.1.2 细胞活性第65-66页
        4.3.2 细胞分化第66-69页
            4.3.2.1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第66-67页
            4.3.2.2 骨钙素(OCN)分泌第67-68页
            4.3.2.3 相关基因表达第68-69页
        4.3.3 细胞外基质(ECM)矿化第69页
    4.4 协同效应分析第69-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TiO_2纳米棒/Zn-CaP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第74-90页
    5.1 Zn-CaP覆盖层的旋涂法制备第74-77页
    5.2 薄膜的材料学表征第77-80页
        5.2.1 薄膜形貌第77-78页
        5.2.2 Zn-CaP覆盖层的晶相第78-79页
        5.2.3 薄膜的Zn~(2+)释放行为第79-80页
    5.3 薄膜的生物学评价第80-85页
        5.3.1 细胞相容性第80-82页
            5.3.1.1 细胞的粘附和铺展第80-81页
            5.3.1.2 细胞活性第81-82页
        5.3.2 细胞分化第82-84页
            5.3.2.1 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第82页
            5.3.2.2 骨钙素(OCN)分泌第82-83页
            5.3.2.3 相关基因表达第83-84页
        5.3.3 细胞外基质(ECM)矿化第84-85页
    5.4 结构与成分效应分析第85-87页
    5.5 本章小结第87-90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90-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8页
致谢第108-110页
个人简历第110-11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厌氧发酵液植物营养物质变化及吲哚乙酸代谢途径解析
下一篇:MgO-MgAl2O4-ZrO2共晶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