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1-22页 |
1.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2.1 研究类型 | 第12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2.3 干预措施 | 第12-13页 |
2.4 研究结局指标 | 第13页 |
3.文献检索 | 第13-16页 |
3.1 电子检索 | 第13-16页 |
3.2 人工检索 | 第16页 |
3.3 其他检索 | 第16页 |
4.文献筛选 | 第16-17页 |
5.数据提取 | 第17页 |
6.纳入的干预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17-19页 |
6.1 随机序列的产生(Generation of the allocation sequence) | 第18页 |
6.2 分配方案隐藏(Allocation concealment) | 第18页 |
6.3 盲法(Blinding) | 第18页 |
6.4 结果数据完整(Incomplete outcome data) | 第18-19页 |
6.5 选择性报告结果(selective outcome reporting) | 第19页 |
7.资料分析 | 第19-22页 |
7.1 定性分析 | 第19页 |
7.2 定量分析 | 第19-22页 |
结果 | 第22-40页 |
1.纳入研究筛选结果 | 第22-23页 |
2.六味地黄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评价 | 第23-29页 |
2.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第23-24页 |
2.2 纳入随机对照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24-25页 |
2.3 随机对照试验效果评估 | 第25-29页 |
2.4 自身对照试验效果评估 | 第29页 |
3.杞菊地黄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评价 | 第29-34页 |
3.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第29-30页 |
3.2 纳入随机对照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30-31页 |
3.3 效果评估 | 第31-34页 |
4.金匮肾气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评价 | 第34-37页 |
4.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第34页 |
4.2 纳入随机对照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34-35页 |
4.3 效果评估 | 第35-37页 |
5.六味地黄丸联合知柏地黄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评价 | 第37-40页 |
5.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 第37页 |
5.2 纳入随机对照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37页 |
5.3 效果评估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7页 |
1.补肾经方各方药评价结果总结 | 第40-44页 |
1.1 六味地黄丸组的效果 | 第40-41页 |
1.2 杞菊地黄丸组的效果 | 第41-42页 |
1.3 金匮肾气丸组的效果 | 第42-43页 |
1.4 六味地黄丸联合知柏地黄丸的效果 | 第43-44页 |
2.证据质量评估 | 第44-45页 |
2.1 方法学质量 | 第44-45页 |
2.2 纳入文献方法学以外影响因素 | 第45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45页 |
3.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45-47页 |
3.1 方法自身的缺陷 | 第45页 |
3.2 各研究间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1.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 第47页 |
1.1 补肾经方应用策略 | 第47页 |
1.2 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有待提高 | 第47页 |
1.3 不良反应 | 第47页 |
2.对今后研究的意义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 第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