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堆积碎石土渗流规律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2 堆积碎石土入渗特性的空间分布与变异性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23-24页 |
第2章 堆积碎石土宏细观物理参数与渗透系数的关系研究 | 第24-49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细小黏粒孔隙特征研究 | 第24-26页 |
2.2.1 试样制备与电子光学显微镜观察 | 第24-25页 |
2.2.2 图像处理 | 第25-26页 |
2.3 碎石土渗透试验 | 第26-31页 |
2.3.1 仪器研制 | 第26-27页 |
2.3.2 材料选取 | 第27-28页 |
2.3.3 方案设计 | 第28-31页 |
2.4 CT扫描图像处理 | 第31-35页 |
2.4.1 CT扫描工作原理 | 第31-32页 |
2.4.2 图像阈值选取 | 第32-35页 |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47页 |
2.5.1 黏粒孔隙尺度的变化特征 | 第35-38页 |
2.5.2 黏粒孔隙排列的变化特征 | 第38-40页 |
2.5.3 黏粒孔隙形态的变化特征 | 第40-41页 |
2.5.4 CT图像阈值处理结果 | 第41-43页 |
2.5.5 渗透性能正交试验分析 | 第43-44页 |
2.5.6 碎石土渗透系数与细观参数灰关联分析 | 第44-46页 |
2.5.7 渗透系数与细观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3章 气阻作用下堆积碎石土室内降雨入渗试验 | 第49-61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室内降雨入渗仪器研制 | 第49-51页 |
3.2.1 循环供水系统 | 第50页 |
3.2.2 渗透沉降综合发生系统 | 第50-51页 |
3.2.3 测量系统 | 第51页 |
3.3 材料选取与试验方案设计 | 第51-53页 |
3.3.1 材料选取 | 第51-52页 |
3.3.2 研究方案设计 | 第52-53页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3.4.1 水分迁移深度和时间关系 | 第53-54页 |
3.4.2 碎石土沉降与时间关系 | 第54-55页 |
3.4.3 干密度对渗透系数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4 入渗数值分析 | 第56-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堆积碎石土导水率及水分的空间分布与变异性研究 | 第61-74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室外碎石土入渗试验 | 第61-63页 |
4.2.1 仪器研制 | 第61页 |
4.2.2 研究内容 | 第61-62页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4.3 碎石土入渗特性分析 | 第63-66页 |
4.3.1 碎石土入渗公式优选 | 第63-64页 |
4.3.2 入渗率与不同粒径碎石质量分数灰关联分析 | 第64-66页 |
4.4 入渗特性的空间分布与空间变异性 | 第66-71页 |
4.4.1 数据检验 | 第66页 |
4.4.2 半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优选 | 第66-68页 |
4.4.3 插值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4.4.4 入渗特性空间变异性分析 | 第70-71页 |
4.5 室外-室内入渗数据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5.2 存在问题和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