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关于电信市场的研究简述 | 第11-18页 |
·国外电信业的发展和改革 | 第11-14页 |
·国外关于电信市场的研究简述 | 第14页 |
·国内关于电信市场的研究简述 | 第14-17页 |
·对国内外研究简述的评价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页 |
·本文的贡献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产业组织和有效竞争理论 | 第23-27页 |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3页 |
·产业组织理论的各种学派 | 第23-24页 |
·有效竞争理论 | 第24-27页 |
·动态博弈和DEA方法 | 第27-28页 |
·动态博弈 | 第27-28页 |
·DEA方法 | 第28页 |
·基础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衡量标准 | 第28-34页 |
·我国电信业务分类 | 第28-31页 |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特点 | 第31页 |
·基础电信市场适用的有效竞争衡量标准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演变与有效竞争分析 | 第34-52页 |
·1994年以前完全垄断格局 | 第34-37页 |
·完全垄断的电信市场结构 | 第34页 |
·完全垄断市场的有效竞争分析 | 第34-37页 |
·1994年至1998年双寡头垄断格局 | 第37-40页 |
·双寡头垄断的电信市场结构 | 第37-38页 |
·双寡头垄断市场的有效竞争分析 | 第38-40页 |
·1999年至2001年第二次改革阶段 | 第40-42页 |
·2002年至2007年多头垄断格局 | 第42-46页 |
·多头垄断的电信市场结构 | 第42页 |
·多头垄断市场的有效竞争分析 | 第42-46页 |
·2008年以后三方寡头垄断格局 | 第46-49页 |
·三方寡头垄断的电信市场结构 | 第46-47页 |
·三方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状况 | 第47-49页 |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各阶段的有效竞争比较 | 第49-52页 |
第四章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博弈分析 | 第52-66页 |
·移动通信市场的博弈分析 | 第52-59页 |
·进入博弈分析 | 第52-53页 |
·价格竞争博弈分析 | 第53-56页 |
·差异化产品竞争的博弈分析 | 第56-58页 |
·三寡头产品差异化竞争分析 | 第58-59页 |
·固定通信市场的博弈分析 | 第59-66页 |
·进入博弈分析 | 第59-60页 |
·动态数量博弈分析 | 第60-63页 |
·双寡头厂商的合谋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DEA效率分析 | 第66-76页 |
·适用性和模型假定 | 第66-68页 |
·基于生产能力的DEA效率分析 | 第68-69页 |
·基于消费者福利的DEA效率分析 | 第69-70页 |
·基于社会效益的DEA效率分析 | 第70-72页 |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评价 | 第72-76页 |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程度逐渐提高 | 第72-73页 |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还存在非有效竞争现象 | 第73-74页 |
·影响我国基础电信市场有效竞争不足的因素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我国基础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规制 | 第76-81页 |
·促进有效竞争的规制目标 | 第76-77页 |
·促进有效竞争的规制措施 | 第77-81页 |
·市场结构规制 | 第77-78页 |
·互联互通规制 | 第78-79页 |
·企业行为规制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