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列车状态识别系统设计与应用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2.1 高速列车状态监测系统 | 第12页 |
1.2.2 高速列车的状态识别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基于监测数据的高速列车状态识别方法研究 | 第15-29页 |
2.1 高速列车走行部简介 | 第15-16页 |
2.2 数据特性分析 | 第16-19页 |
2.2.1 周期性 | 第16-17页 |
2.2.2 平稳性与非平稳性 | 第17-18页 |
2.2.3 线性与非线性 | 第18-19页 |
2.3 信号异常值检测 | 第19-23页 |
2.3.1 异常点检测 | 第20-22页 |
2.3.2 故障段提取 | 第22-23页 |
2.4 信号预处理 | 第23-25页 |
2.5 常用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 第25-27页 |
2.5.1 特征提取算法 | 第25-26页 |
2.5.2 归一化处理 | 第26-27页 |
2.6 状态分类与识别 | 第27-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高速列车状态识别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第29-41页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29-32页 |
3.1.1 高速列车状态识别系统概述 | 第29页 |
3.1.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29-31页 |
3.1.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第31-32页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2-38页 |
3.2.1 系统总体方案 | 第32页 |
3.2.2 数据文件管理模块 | 第32-34页 |
3.2.3 时域特性分析和分段显示 | 第34-35页 |
3.2.4 异常检测 | 第35-36页 |
3.2.5 信号预处理 | 第36页 |
3.2.6 信号特征分析 | 第36页 |
3.2.7 分类识别 | 第36-37页 |
3.2.8 自动识别模块 | 第37页 |
3.2.9 其他功能模块 | 第37-38页 |
3.3 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流程 | 第38-39页 |
3.4 系统主界面设计 | 第39-40页 |
3.5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41-54页 |
4.1 数据文件管理模块 | 第41-43页 |
4.2 时域特性模块 | 第43-45页 |
4.3 异常检测模块 | 第45-46页 |
4.4 预处理模块 | 第46-48页 |
4.5 特征分析模块 | 第48-49页 |
4.6 分类识别模块 | 第49-51页 |
4.7 自动识别模块 | 第51-52页 |
4.8 其他模块 | 第52-53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高速列车状态识别系统应用 | 第54-73页 |
5.1 实验数据简介 | 第54-55页 |
5.2 试验台数据的特性分析 | 第55-61页 |
5.2.1 裁剪数据 | 第55页 |
5.2.2 信号异常点检测 | 第55-57页 |
5.2.3 统计信号的时域特征值 | 第57-58页 |
5.2.4 统计参数分析 | 第58-60页 |
5.2.5 时域性质分析 | 第60-61页 |
5.3 高速列车状态识别 | 第61-67页 |
5.3.1 信号预处理 | 第61-62页 |
5.3.2 分类识别 | 第62-64页 |
5.3.3 不同速度的识别效果分析 | 第64-65页 |
5.3.4 不同工况的识别效果分析 | 第65-67页 |
5.4 京津线实车状态识别 | 第67-70页 |
5.4.1 京津线信号分析 | 第67-69页 |
5.4.2 京津线信号状态识别 | 第69-70页 |
5.5 试验台和京津线数据的对比 | 第70-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