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环氧环己烷 | 第12-18页 |
1.1.1 环氧环己烷的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1.2 环氧环己烷的合成研究 | 第13-15页 |
1.1.2.1 过氧乙酸氧化法 | 第13页 |
1.1.2.2 过氧化氢氧化法 | 第13-14页 |
1.1.2.3 次氯酸氧化法 | 第14页 |
1.1.2.4 催化氧化法 | 第14-15页 |
1.1.3 环氧环己烷的用途 | 第15-16页 |
1.1.4 环氧化合物的开环聚合研究 | 第16-18页 |
1.1.4.1 环氧丙烷 | 第16页 |
1.1.4.2 环氧乙烷 | 第16-17页 |
1.1.4.3 四氢呋喃 | 第17页 |
1.1.4.4 环氧环己烷 | 第17-18页 |
1.2 聚醚多元醇 | 第18-19页 |
1.2.1 聚醚多元醇的发展 | 第18-19页 |
1.2.2 聚醚多元醇的应用 | 第19页 |
1.3 聚氨酯材料 | 第19-24页 |
1.3.1 传统聚氨酯材料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1.3.2 透明聚氨酯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3 透明聚氨酯材料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4页 |
1.4.2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环氧环己烷基聚醚二元醇的合成研究 | 第25-43页 |
2.1 实验原料、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1.2 实验主要原料 | 第25-26页 |
2.2 原料预处理 | 第26页 |
2.3 环氧环己烷均聚醚的合成 | 第26-28页 |
2.3.1 环氧环己烷均聚醚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26-27页 |
2.3.2 环氧环己烷均聚醚的合成步骤 | 第27页 |
2.3.3 环氧环己烷均聚醚的合成路线 | 第27-28页 |
2.4 环氧环己烷-四氢呋喃共聚醚的合成 | 第28-29页 |
2.4.1 环氧环己烷-四氢呋喃共聚醚的合成反应机理 | 第28页 |
2.4.2 环氧环己烷-四氢呋喃共聚醚的合成步骤 | 第28-29页 |
2.4.3 环氧环己烷-四氢呋喃共聚醚的合成路线 | 第29页 |
2.5 环氧环己烷-环氧氯丙烷共聚醚的合成 | 第29-30页 |
2.5.1 环氧环己烷-环氧氯丙烷共聚醚的合成方程式 | 第29页 |
2.5.2 环氧环己烷-环氧氯丙烷共聚醚的合成步骤 | 第29-30页 |
2.6 产物分析测试方法 | 第30-31页 |
2.6.1 红外光谱表征 | 第30页 |
2.6.2 核磁共振氢谱 | 第30页 |
2.6.3 羟值测定方法 | 第30-31页 |
2.6.4 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 第31页 |
2.7 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2.7.1 环氧环己烷均聚醚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31-33页 |
2.7.1.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2.7.1.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2-33页 |
2.7.1.3 起始剂用量的影响 | 第33页 |
2.7.2 环氧环己烷-四氢呋喃共聚醚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33-35页 |
2.7.2.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3-34页 |
2.7.2.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2.7.2.3 三氟化硼乙醚与水的摩尔配比的影响 | 第35页 |
2.7.3 环氧环己烷-环氧氯丙烷共聚醚的合成工艺研究 | 第35-37页 |
2.7.3.1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2.7.3.2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6-37页 |
2.7.3.3 起始剂用量的影响 | 第37页 |
2.7.4 产物表征结果 | 第37-42页 |
2.7.4.1 环氧环己烷均聚醚的表征结果 | 第38-39页 |
2.7.4.2 环氧环己烷-四氢呋喃共聚醚的表征结果 | 第39-40页 |
2.7.4.3 环氧环己烷-环氧氯丙烷共聚醚的表征结果 | 第40-4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环氧环己烷基系列大分子单体合成与结构表征 | 第43-52页 |
3.1 实验原料、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3.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3.1.2 实验主要原料 | 第43-44页 |
3.2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4-45页 |
3.2.1 红外光谱表征 | 第44页 |
3.2.2 –NCO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3.3 环氧环己烷基大分子单体的合成 | 第45-48页 |
3.3.1 环氧环己烷基大单体的合成步骤 | 第45页 |
3.3.2 环氧环己烷基大单体的合成反应方程式 | 第45页 |
3.3.3 各基团的反应活性比较 | 第45-48页 |
3.3.3.1 羟基(-OH)的活性对比 | 第46-47页 |
3.3.3.2 异氰酸酯基(-NCO)的活性对比 | 第47-48页 |
3.4 环氧环己烷基大单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3.4.1 CHO均聚醚大单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页 |
3.4.2 CHO-THF共聚醚大单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3.4.3 CHO-ECH共聚醚大单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3.5.1 反应温度对-NCO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3.5.2 催化剂的用量对-NCO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环氧环己烷基透明聚氨酯材料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 第52-56页 |
4.1 主要原料、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4.1.1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52页 |
4.1.2 实验主要原料 | 第52页 |
4.2 结构表征方法 | 第52-53页 |
4.3 大单体聚合物的合成 | 第53页 |
4.3.1 大单体聚合物的合成工艺 | 第53页 |
4.3.2 大单体聚合物的固化历程 | 第53页 |
4.4 大单体聚合物的性能表征及分析 | 第53-55页 |
4.4.1 大单体聚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53-55页 |
4.4.1.1 CHO均聚醚大单体聚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54页 |
4.4.1.2 CHO-THF共聚醚大单体聚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54-55页 |
4.4.1.3 CHO-ECH共聚醚大单体聚合物的红外光谱 | 第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环氧环己烷基透明聚氨酯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 第56-67页 |
5.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56页 |
5.2 结构表征方法 | 第56-57页 |
5.3 大单体聚合物的主要性能 | 第57页 |
5.4 大单体聚合物的热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5.4.1 CHO均聚醚大单体聚合物的热性能分析 | 第57-58页 |
5.4.2 CHO-THF大单体聚合物的热性能分析 | 第58-59页 |
5.4.3 CHO-ECH大单体聚合物的热性能分析 | 第59页 |
5.5 柔性连段对聚合物的影响探究 | 第59-64页 |
5.5.1 聚醚二元醇种类对聚合物的影响 | 第59-62页 |
5.5.1.1 PUA大单体聚合物制备 | 第60页 |
5.5.1.2 聚醚二元醇种类对材料透明性的影响 | 第60页 |
5.5.1.3 聚醚二元醇种类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5.5.1.4 聚醚二元醇种类对材料硬度的影响 | 第61页 |
5.5.1.5 聚醚二元醇种类对材料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5.5.2 聚醚二元醇与原料配比对聚合物的影响 | 第62-64页 |
5.5.2.1 PUA大单体聚合物的制备 | 第62页 |
5.5.2.2 聚醚二元醇的用量对材料透明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5.5.2.3 聚醚二元醇的用量对材料硬度的影响 | 第63页 |
5.5.2.4 聚醚二元醇的用量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5.5.2.5 聚醚二元醇的用量对材料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 第64页 |
5.6 刚性链段对聚合物的影响探究 | 第64-66页 |
5.6.1 PUA大单体聚合物的制备 | 第64-65页 |
5.6.2 不同体系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65页 |
5.6.3 不同体系对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