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白花丹醌干预前后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肝功能相关指标、肝纤维化相关因子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 第19-5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1.1 药物与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21-22页 |
2.2 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给药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动物模型的制备 | 第22页 |
2.2.2 各组的给药方法 | 第22-23页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第23-24页 |
2.4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第24-25页 |
2.4.1 进食量、体重和肝脏指数的测定 | 第24页 |
2.4.2 对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进行血瘀症候等级评分 | 第24-25页 |
2.5 病理学观察 | 第25-28页 |
2.5.1 组织切片的制作 | 第25-26页 |
2.5.2 HE染色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程度 | 第26-27页 |
2.5.3 Masson三色法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 第27-28页 |
2.5.4 对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进行分期评分 | 第28页 |
2.6 血清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8-30页 |
2.6.1 运用乳酸脱氢酶法和苹果酸脱氢酶法测定血清中的ALT和AST的含量 | 第28-29页 |
2.6.2 运用NPP底物-AMP缓冲液法测定血清中ALP的含量 | 第29页 |
2.6.3 运用重氮盐法测定血清中TBil的含量 | 第29页 |
2.6.4 运用比色法测定血清中SOD的含量 | 第29页 |
2.6.5 运用TBA法测定血清中MDA的含量 | 第29页 |
2.6.6 化学发光法对大鼠血清中HA、PC III、Col IV和LN的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2.7 ELISA法测定血清中CTGF的含量 | 第30页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3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0-47页 |
3.1 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症候等级评分比较结果 | 第30-31页 |
3.2 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一般情况 | 第31-35页 |
3.2.1 大鼠形态活动的影响 | 第31-32页 |
3.2.2 大鼠肝指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3 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 肝脏肉眼观察结果 | 第35-36页 |
3.4 肝功能检测结果 | 第36-40页 |
3.5 化学发光法检测肝纤维化相关指标结果 | 第40-43页 |
3.6 ELISA法测定血清中CTGF含量结果 | 第43-44页 |
3.7 大鼠肝脏组织肝纤维化程度检测结果 | 第44-47页 |
3.7.1 HE染色结果 | 第44-46页 |
3.7.2 Masson染色结果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54页 |
4.1 对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评价 | 第47-50页 |
4.1.1 动物模型的发展必要性 | 第47页 |
4.1.2 肝纤维化动物的主要模型 | 第47-49页 |
4.1.3 选择血瘀型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依据 | 第49-50页 |
4.2 选择CCL4、BSA和NE致大鼠血瘀型肝纤维化的依据 | 第50页 |
4.3 白花丹醌对大鼠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影响 | 第50-52页 |
4.4 阳性对照药物秋水仙碱和丹参酚酸B的选择依据 | 第52-54页 |
第二部分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LSEC细胞HSPG2蛋白的表达 | 第54-6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1.2 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2 实验步骤 | 第55-56页 |
3 白花丹醌对大鼠LSEC细胞HSPG2蛋白表达影响 | 第56-59页 |
3.1 第一次测量结果 | 第56-57页 |
3.2 第二次测量结果 | 第57页 |
3.3 第三次测量结果 | 第57-58页 |
3.4 总的结果 | 第58-59页 |
4 结果 | 第59页 |
5 讨论 | 第59-60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中英文缩率词汇表 | 第66-67页 |
综述 | 第67-80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82页 |